魏云乔(武汉)
犁耙水响闹春耕,栽秧时节嗬吙忙。这是上世纪80年代前,中部地区“早晚(稻)连作”模式栽早谷秧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元宵节一过,养牛户随日头升起牵出耕牛,在附近塘边、田埂放养。牛儿弹弹蹄子,摇摇尾巴,抖抖耳朵;舔舔露水,啃啃鲜草,喝喝塘水;哞哞几声,沐阳养膘。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牛鞭甩散薄雾,牛蹄踏响春花——闹春耕啦!
老农架好牛轭头,耕犁冬眠田。犁尖指处,半尺深的泥土顺势翻身朝一边倒去,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接着耕整草籽田。长了一冬的草籽一尺来高,红花的紫花的,煞是好看。把它深耕翻盖在田里,再打碎碾压在泥巴内沤上几天,做庄稼底肥。它疏松土壤,肥力十足,是最好的有机肥料。
把耕犁过的冬闲田整成育秧田。育秧田是秧苗生长的苗床。老农一般会选择土壤较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离移栽田距离较近的大块田。
管水老农用铁锹把剅缺堵塞结实,灌上淹脚背的水,犁耙耖各个环节精细周到。整办平展后开厢撮沟,一般五尺来宽一厢,沟深一锹左右,然后晒上两个日头,让土壤疏松,湿度恰当。
很快到了育种。老农将上好谷种装进用稻草编织的茅包内,放在水塘边浸上两三天,待谷种吃饱喝足,稍稍裂口时提上来,让种子适温长芽。再三天左右,种子破壳冒尖。再加少量稻草灰拌和,均匀撒播进田里。
“春抢日,秋抢时。”眨眼秧苗“满月”了,长有一拃多长时,生产队长便沿塆高喊:“栽秧啰——”女劳力坐在秧马上,扯起秧头,用稻草一把把扎系紧。男将则把它装在秧架上,挑到田里移栽。
世上唯有往后退的农活是为了收获,那就是栽秧。栽秧要“左顾右盼”,栽的秧苗要竖看成行,横看成排,密度适中,利于长大后通风透气,增产丰收。
下雨天栽秧,那可真麻烦。因季节早,有点冷,穿着小棉袄,披着蓑衣或戴着雨具干农活,雨水直往下淋,人显得笨拙,做活效率低下,还要提防被蚂蟥叮咬。
连续几天弯腰栽秧,加之抢季节没睡好,腰会疼痛,有时会朝天躺在田埂上,歇一歇。太阳落土,快收工时,六七个人精神抖擞,一起嗬吙,你赶我超,一丘田很快染绿了。
前些年,老家已改“早晚季连作”为种一季稻,不仅提高了稻米品质及单产量,还节约了水资源。机械化种田更是了不得,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