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传承艺术 何必先源后流 声震梨园 遑论安庆黄梅 2024年11月29日

杨润峰

近日,央视CCTV11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在湖北黄梅东山问梅村录制,邀请湖北、安徽、江西三省四地4位黄梅戏“梅花奖”得主参加拍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节目录制地在湖北黄梅,却有两位来自安徽的黄梅戏“梅花奖”得主参加,似乎湖北、安徽两地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之争已经放下,传承共识正在凝聚。

“黄梅戏起源地”之争,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湖北、安徽两省的业内人士曾有过小范围的交流与讨论,但并未达成共识。2007年,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组织文史工作者在《黄梅戏艺术》第4期发文,提出对媒体中时常出现黄梅戏“源自湖北,发祥于安徽”等惯性话语的质疑与匡正,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由此开始。

湖北人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有一定道理:民国九年(1920)版《宿松县志》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宿松,即安徽宿松县。晚清江西乐平人何元炳《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云:“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安徽安庆菱湖公园大门东侧(再芬公馆)旁的标牌上,明确标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由此看来,安徽与湖北在黄梅戏起源问题上,还是有共识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以“五大剧种”命名方式来看,京剧在“京”,越剧在“越”,豫剧在“豫”,黄梅戏在“黄梅”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也有部分安徽学者并不完全认同“黄梅戏起源”的上述结论:1996年9月1日,《中国青年报》以《黄梅戏发源有新说》为题登载此类消息,说是经过安徽省太湖县农民作家宋海明研究,著名黄梅戏的发源地不是湖北省黄梅县,而是安徽省太湖县,其重要佐证是生于清同治年间的安徽省太湖女子胡普伢是登台最早的黄梅戏演员,她14岁上台献艺时,湖北黄梅的那位女演员(可能指邢绣娘)才刚刚出世。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19版,记者张贺以《黄梅戏发源有新说》刊文说:“……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2021年9月25日,《安庆日报》刊文《黄梅戏发源于安庆》,观点不言自明。安徽与湖北的“黄梅戏起源”之争,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虽然在“黄梅戏起源”问题上,湖北与安徽争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双方各自满意的结果。可以肯定,这种争论即使再持续几十年,也不会有令两方都能满意的结果,并且不论双方请什么样的理论权威站台,仍旧会是这种结果。

“让他三尺又何妨?”其实在“黄梅戏起源”问题上,黄梅戏经典剧目《六尺巷》的“回答”至为透彻,礼让、谦和、包容才是化解起源矛盾,推动黄梅戏更好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词。《湖北地方戏曲与湖北乡土文化》中提到“乡土文化区”概念。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这里的民众与省际交界另一侧的民众朝夕相处,经商往来,结成亲朋,享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两地的生活、民俗皆是浑然一体。因此,黄梅戏更应该是在这样一个乡土文化区里诞生的。黄梅戏的“黄梅”既可能是指如今湖北的黄梅,也可能是指包括安徽、江西边界与黄梅接界的“大黄梅”地区,也可以叫作“黄梅戏文化圈”。但是,无论黄梅戏起源形成于湖北黄梅,还是“大黄梅”地区,黄梅戏的黄梅一定是指湖北黄梅。我们应采取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来看待黄梅戏起源,不论是湖北、安徽或者江西等地的学者们应立足“大黄梅”意识来阐述黄梅戏起源观点,体现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大格局和大气象。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一瑰宝,才是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不管是湖北还是安徽都应该回到剧种发展的本身,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黄梅戏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而不是陷入在狭隘的地域观念里“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