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供销社
红安县供销社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积极探索生活垃圾从扫干净到资源化利用再到信息化赋能的红安模式。
把好“三关”完善系统治理
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方法,做实做优做细源头分类、中间分拣和末端利用各环节,打造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链条科学治理格局。2023年全县回收各类再生资源4.2万吨,回收废旧农膜131.5吨,垃圾减量达40%以上。
一是以信息化手段把好源头分类投放关。推行“一户一码”数字化赋能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实现垃圾分类投放的精细化管理。在农村,为5770户群众发放不同颜色、带有芯片的垃圾分类桶,便于群众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各村垃圾督导员对群众收集的生活垃圾、再生资源扫码检验、回收,并同步对分类工作进行积分评价。
二是以差异化办法把好中间分拣转运关。充分考虑城乡不同的资源特点和生活习惯,实行差异化运转模式。在县城社区,将回收屋再生资源运送至绿色分拣中心进行处理,同时开发“智捷回收”等小程序,积极打造“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上门服务”模式;在农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回收站点)+镇转运(集并中心)+县处理(分拣中心)”模式,通过利用分拣打包、干湿分流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类转运。
三是以资源化理念把好末端分流利用关。充分发挥红安高新区产业优势,依托宁丰板材、楚达科技、钰嵘铜材等企业,就近就地就便对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利用。木材、塑料、纺织品等经过分拣、清洗、破碎、熔化、造粒处理后,用来制造新的木材、塑料和纺织制品;纸类经过分拣、清洗、制浆、脱水、压光等处理后,用于制造新的纸制品。经过处理,全县90%以上的生活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95%以上的再生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统筹“三方”推动资源整合
注重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统筹发挥政府、市场主体和群众三方作用,形成垃圾治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工作合力。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研究出台《红安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美丽城乡建设工作专班,定期调度推进,供销社争取县财政每年投入近7000万元,科学布局垃圾分类清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131个行政村、1329个自然村和部分城区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利用各乡镇供销社的闲置仓库、场院建设乡镇集并中心。目前,已经建成运营乡镇再生资源集并中心22个、村级回收站点133个,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县级分拣中心。
二是坚持市场主营。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引进专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动资源整合和价值转化。早在2019年就引进中航环卫集团公司,在黄冈市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全域市场化管理,实行县乡村组四级保洁统管统治,实现垃圾清扫“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行”。引进湖北吉永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建县级再生资源集并中心参与运营;引进杭州村口未来城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县级再生资源规范回收和分拣中心;引进绿色动力集团,在黄冈市率先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处理县域生活垃圾25.6万吨、发电量1.2亿千瓦时,处理武汉市黄陂区、江岸区等地生活垃圾48.7万吨。
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工作始终,推广柏林寺村、曹家畈村等做法,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再生资源回收中,推动全民回收、应收尽收。指导各村(社区)制定垃圾分类评价办法,随塆就片,划定区域,组织群众定期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效果进行共评。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积分超市,居民通过清扫捡拾生活垃圾等公益性事务获得劳动积分,推行“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商品兑换”模式,凭积分到超市兑换等值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