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创新理念机制 提升服务质效 2024年11月29日

远安县供销社

去年以来,远安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推进供销综合改革实践,让“老供销”展现了新气象、新前景。

一、健全组织网络,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坚持民主办社、开放办社的理念,完善供销社网络体系,注册社员达3.98万户、8万余人,入社农村人口占比80%。

一盘棋协同推进。坚持政企社联动、县乡村协同,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引领、部门指导”推进机制,确定了“县委、县政府搭架子,县级供销探路子,市场主体起台子,镇村组织铺摊子,人民群众捧场子”的改革思路。

小切口探索实践。坚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因地制宜、由点及面,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前期,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调研,全面掌握了基层供销社发展短板。在此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做一个,以小切口寻求大突破”的原则,在河口乡双坪村开展模式运营验证,两个月完成整乡推进。

全覆盖搭建网络。在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县部署、镇推动、村落实,建成102个村级供销社,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供销社主任,选用102名懂经营、有能力的村级供销专员,履行政策宣传员、群众传话员、平台信息员、运营操盘手等职能,实现“一村一社一专员”全覆盖。选择部分交通区位好、人口规模较大、综合条件较好的村,打造20个实体性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

二、聚焦供需对接,优化为农服务功能

围绕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对接,探索“5+N”基本业务模式,助力农民降本节支增效。经过半年多的运营,已为农民降本410万元、增收560万元。

搭建一个运营中心。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建设远安新供销运营中心,自主原创开发了百惠新供销数字化平台。运营中心按照“村社收集—县社派单—服务主体实施”模式,有效实现供需对接、集采集配。目前,中心建设主要靠供应链体系日益强大后的溢出价值、增值服务来吸引市场主体投入。

开展五项基本业务。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覆盖开展农资集配、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日用品订单化赶集式销售等5项基本业务。目前,农资集采集配2600余吨,占全县农资用肥的20%左右;按照“村收集、县匹配、企服务”模式,开展“集单+”农业社会化服务3万余亩;全县87个村供销社有营业收入,村集体年均增收1万元。

拓展N项外延服务。支持20个村供销综合服务社,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延伸拓展寄递物流、普惠金融、烟草销售、直播带货等功能,开展个性化服务,实现自我造血、持续经营,打造供销特色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县供销运营中心实现营业额2000余万元,社员户均实现降本100元、增收140元。

三、创新理念机制,激发为农服务活力

在推进供销综合改革过程中,注重理念、机制创新,共推改革落地,共享改革红利。

树立供应链思维。结合远安实际,整合线下县乡村供销社网点和线上百惠新供销数字化平台,构建“一个中心、多个节点、全县覆盖”的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网络,重点服务农资、粮油、农产品、日用品消费、再生资源回收“五个产业链”,形成了“一网五链”城乡流通供应链网络服务体系。

强化双线条联动。按照省社“社企分开、社事分开”要求,抓住“行政归行政、市场归市场”这一核心,由供销社这条线负责组织动员、需求收集,市场主体这条线负责集采集配、供给服务,双方共同协作、相互联动,达到了“1+1>2”的效果。

坚持市场化导向。为充分调动村组干部、供销专员和农户积极性,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农带农问题,实行村级社股份制运作,原则上村供销社注册资本不少于10万元,其中村集体占股34%、县运营中心占股20%,引导鼓励有带动能力的村组干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股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