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把握守住底线与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构建“六大体系”。
春为岁首,实干争先。全省各地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民生为本,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法律明白人成村民解忧人
前不久,阳新县陶港镇碧庄村刘家山湾,吴丰美刚刚调解完吴老爹与邻居黄某的纠纷。
吴老爹和黄某家相隔一条巷道,黄家新买了炉子需要从家里开一个烟囱口。不料吴老爹得知后,一百个不情愿。“公共巷道,他开烟囱口,烟都往我家飘,怎么办?”
两家闹得不可开交,黄某只好求助善于调解的吴丰美。
吴丰美多次上门,给吴老爹摆事实、讲道理。同时,也跟黄家反复沟通,请来专业师傅设计烟囱口方向,确保对吴家没有影响。两家人最终在吴丰美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吴丰美在村两委班子干了21年,面对乡村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他总是迅速介入,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将冲突争执化解在萌芽状态。
像吴丰美这样的“法律明白人”,陶港镇共有42名。他们奔走在法治乡村建设一线,借助“地熟、人熟”的优势,利用人脉广、地缘熟的优势,把“法言法语”转化成村民能听懂、记得牢、用得上的乡音土话,及时收集村民法律诉求,化解基层矛盾。
“朱应、朱应,诸事有回应。”朱必胜是朱应村党总支委员,也是出了名的和事佬。
朱应湾村民赵婆婆与外省嫁来的儿媳邓某,因生活方式不同,常发生口角。朱必胜从两头分别劝解,说服赵婆婆理解外省生活习惯,也劝说儿媳多礼让长辈。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我就天天来。”朱必胜成了赵婆婆家的常客。有了他两头调解,婆媳俩关系缓和不少。
王桥村人员结构复杂,多个姓氏家族聚居。但村民之间却相处和睦、互帮互助,打破了家族姓氏观念壁垒。
在村党总支的框架下,该村76名党员分为4个党小组,采用党员中心户包保联系村民的方式,摸索“五桥”——组织堡垒桥、产业发展桥、群众善治桥、环境生态桥、关爱服务桥的共筑工作法,邀请村法律顾问上门讲法,把基层治理重心向湾组延伸。
“王桥村有4000多人,近年来,需要村两委出面调解的矛盾纠纷没几起,得益于刘元坤等乡土‘法律明白人’做出的努力。”村党总支书记赵英学深有感触。
阳新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志茹介绍,目前阳新县共有1122名乡土“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全县370个村社,通过让“自己人”调解“自己事”、以“法律明白人”带动村民学法用法,将村里的矛盾就地解决。(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倪胜林 石明钰 易相志)
乡村振兴动力体系
院士护航洪湖藕冲刺百亿
春节的余庆未消,北京程先生家中,一场温馨的家庭聚会正在进行。
随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藕汤被端上桌,醇厚的香气弥漫开来。
偏粉色的汤汁里,软糯的藕块让人垂涎欲滴。程先生是洪湖人,虽身处千里之外,但对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这碗洪湖藕汤,是他网购的家乡龙头企业华贵集团袋装产品。
看似简单的一碗藕汤,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却并非易事。
2016年,洪湖本土龙头企业华贵集团决定研发袋装洪湖藕汤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了藕丝粘袋、口感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华贵集团党委书记曾令旗介绍。
为此,华贵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严守雷教授团队合作,经过上万次试验,耗费十几吨莲藕,投资3000多万元升级设备,终于成功推出袋装“洪湖藕汤”产品。如今,华贵集团藕汤生产线飞速运转,一碗碗藕汤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远销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这碗香甜粉糯的洪湖藕汤,不仅是冬日里的美味,更是洪湖莲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为满足市场对不同莲藕产品的需求,洪湖市与全国水生蔬菜首席专家柯卫东等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历经多年攻关,选育出多个优质莲藕品种。其中,“鄂洪1号”每亩产量可达2300公斤,口感粉糯,特别适合煨汤,一上市就备受消费者青睐。藕带莲新品种白玉簪1号、白玉簪2号和子莲新品种“满天星”“翠玉”等也应时而生。柯卫东团队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为洪湖莲藕高产高质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洪湖市成立湖北省洪湖莲藕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华中农业大学严守雷教授团队、武汉轻工大学刁英教授团队联合洪湖市莲藕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致力于莲藕品种培育、种植技术研发、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标准制定等工作。此外,洪湖市还共建了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23名科技人才,拥有1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和152名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8个,专利授权29项。这些创新资源的汇聚,为洪湖莲藕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质生产力。
“五月早藕胜酥梨,秋冬香粉赛板栗,七月藕带白玉簪,八月莲子甜如蜜。”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从莲藕预制菜、冷链净菜到休闲产品,依托莲藕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断赋能,从选种育种到产品研发,洪湖市全链条做强莲藕产业。
如今,洪湖莲藕正以粉糯香甜的品质和多样化的产品形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洪湖莲藕综合产值达90亿元,2025年,剑指150亿元。(记者 苏韵喆 通讯员 曹冲 张献忠)
组织保障体系
写个故事为振兴乡村添砖加瓦
“我们的牛羊品质真的很好!牛生长周期超过3年,羊生长周期超过1年,吃山间百草,饮林间泉水……”小屏幕上,十堰市郧阳区叶大乡的90后岳鹏是拥有2.5万粉丝的短视频达人“希尔斯”;大山深处,他是拥有8万亩天然放牧场的生态养殖农场经营者。
大学毕业后,岳鹏当过北漂,也在国企做过上班族,最终回到家乡,在叶大乡王良河村办起了希尔斯生态农场。希尔斯音同英语单词Hills,意为产品来自大山。“我在山里出生长大,非常希望把家乡的绿色食品送出大山,让更多人认识我的家乡。”岳鹏对家乡的深情,一如他的自媒体账号简介——“我也想写个故事为振兴乡村添砖加瓦”。
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岳鹏的创业路也布满荆棘。“我是2021年回来的,那时全村乃至全乡只有我一个年轻人返乡创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这两年摸到一些门路才开始做顺。后来有几个年龄跟我差不多的人回来创业,我给他们传授了不少经验。”创业前期,岳鹏几乎是只出不入,两年累计投入近90万元。去年,希尔斯农场逐渐崭露头角,靠着优良品质发展了一批稳定客源,全年收入超80万元。
四年来,岳鹏从略显青涩的“放羊小白”成长为能为有创业热情的同乡指点迷津的养殖能手,也从单打独斗的“创业新兵”蜕变为有着四五人团队的“乡村头雁”。2024年,作为十堰市代表之一,岳鹏赴华中农业大学参加由团省委主办的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与来自全省的乡村创业能手交流创业经,向华农学生分享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叶大乡的夜晚静谧安详,农场的牛羊也陆续回栏,岳鹏和三四个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仍热火朝天地直播着。“我们大部分收入还是靠线上直播销售。最近弄了个微信小程序,销量也不错。”岳鹏打开“素颜牛肉”小程序,不管是牛腩、牛腱,还是尝鲜装、组合装,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轻松选购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虽然目前还是以售卖鲜肉为主,敢想敢干的“希尔斯”早已开始为扩大经营范围做准备。既“回得来”,也“出得去”,岳鹏行至深加工肉类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荆门、荆州、潜江等地,探寻将叶大乡优质牛羊肉制成馅饼、包子、肉干的可能。“我想把‘叶大香’送出叶大乡。”岳鹏介绍,计划于“五一”前后推出牛肉干作为“叶大香”首个产品,并逐渐完善产品线,力争将“叶大香”打造为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
(记者 雷楠 通讯员 李渊)
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40万亩柑橘园精心春培春管
秭归加速建设世界理想之橙
春肥宜早。
2月10日,秭归县水田坝乡下坝村柑橘园内,技术员用果园打孔机在树周围凿孔。圆孔辅助深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肥水利用率。
肥料精准“投喂”,果树吃饱吃好。
连日来,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科协推进“送科技到田头,闹春耕提品质”脐橙春培春管工作。
春培春管,是全年柑橘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关键节点,奠定全年丰收的基础。近年来,秭归持续开展脐橙品质提升行动,优化种植结构、科学布局种植带,优质果品率不断提升。
秭归是全国脐橙之乡,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拥有四季产鲜橙的独特优势。全县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社会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近200亿元,柑橘产值亿元村12个。
脐橙丰收,秭归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该县建成省内首个柑橘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年深加工产品产量10万余吨,形成以屈姑食品等为主的脐橙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相关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长江经济带良好的生态环境,秭归推动脐橙产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等有机融合,建成长江柑橘画廊等12个农旅融合基地。秭归脐橙荣获“中华名果”“中国知名品牌”等10余项国家荣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90.73亿元。
这个春节,秭归柑橘市场火热,共销售脐橙近6万吨,均价3.2元/公斤,较节前价格上涨6.6%。截至正月初八,80%的洗果企业已开门营业。
秭归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秭归将继续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全力打响秭归脐橙“金字招牌”,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梅雯倩 通讯员 周岚岚 王青龙)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
169万亩高标准农田
种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元宵佳节,乍暖还寒。
钟祥市柴湖镇天堂村1.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小麦长势正旺,一碧万顷的麦苗上空,无人机病虫害飞防作业紧张有序地进行。
“天堂村小麦飞防作业是合作社今年接的第一个大订单。”钟祥市天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小林介绍,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订单也水涨船高,合作社的机手和技术员队伍目前已超过100人。
“过去的地都是分散的小田块,依靠土渠输水多有不便,干旱时望水兴叹,排涝时埋头哀叹。”天堂村党支部书记李宏远坦言,如今政府出资将田块拉直、渠道硬化,建成高标准农田后解决了种田人的心病。
“全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力,又降成本、增产量,一亩地较原来增产200来斤。”钟祥市双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宏云在丰乐镇新湖村流转高标准农田1100亩,年产水稻150万斤。年逾七旬的新湖村五组村民郭守富在农田改造完成后,将自家15亩地以每亩一年700元流转给杨宏云,在家安心养老。
钟祥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徐磊介绍,2024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3.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9.21万亩,成了广大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争抢着流转的香饽饽。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推广实施,育秧基质片成了抢手货。2月4日,钟祥市官庄湖管理区林湖社区,湖北沃凯克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里,输送带上压制成型的育秧基质片宛如一块块深棕色的小地毯,又轻又软,整整齐齐地运往包装区,车间外等待装货的农用车排起了长龙。
基质片育秧省去了传统育秧制备床土中的挖取、晾晒、粉碎等繁重工序,其技术在秧苗质量、使用方便度、环保方面优势明显。
“去年500万片,今年已接订单650万片,目前企业满负荷生产,每天可生产3万片,80%的用户都是钟祥市内的种植大户。”湖北沃凯克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范志彪介绍。
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欧斌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宜机化程度,助推了钟祥市农业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截至2024年底,钟祥市农民合作社达2629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9%,居全省前列,全市粮食生产面积267.2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0.01万吨,成为全省第四个产量过百万吨的县市,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汪龙)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嘉门口的幸福感
经过7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手术,武大中南医院的专家带着武大中南医院嘉鱼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嘉鱼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的“显微镜下中颅窝底巨大脑膜瘤切除术”。
“以前看大病要往武汉跑,现在家门口就有三甲医院的专家!”这变化源自省级医院和县医院的深度合作。这两年,县人民医院14个科室评上了省市重点,九成多老百姓看病不出县。
医疗能力的跃升是嘉鱼民生图景的一角。走进县社会福利院医养中心,中医师正为老人进行艾灸理疗,墙上悬挂的“蓝黄红”三色健康档案格外醒目。全县构建起三级医养服务体系:县医院设置50张医养床位,乡镇卫生院实现“医养一张床”全覆盖,79个家庭医生团队为6万余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在二医院迁建等项目完成后,全县医养床位将突破900张,失能护理培训覆盖率达100%。
清晨6点,潘家湾镇的菜农将新鲜蔬菜搬上36路公交车行李舱,40分钟后这些时令菜蔬便出现在城区市场。“票价降30%后,每天车费不到5元,卖菜能挣上百元!”菜农王师傅算着经济账。
作为湖北省全域公交创建示范县,嘉鱼通过收购整合客运资源,新开通17条城乡线路,配备34台带货功能的电动公交,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100%,还让65岁以上老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免费乘车。这种“客货邮融合”模式,让偏远乡镇居民同步享受出行便利与经济红利。
图书馆成了新网红地。武汉东湖学院嘉鱼教学改革基地图书馆内,市民张女士正在扫码借阅典籍。这座藏书88万册的智慧图书馆,每月接待超千名社会读者。
全县投入10亿元打造的“15分钟文化圈”渐成规模:108公里慢行步道与长江马拉松跑道交织,852个运动场地构成全民健身网络,数字文化平台实现镇村文化站云端联动。在潘家湾镇特级文化站,戏曲票友每周定期排练,数字阅览室挤满查阅农业技术的村民。
夜幕降临,沿着三湖连江的健身步道走一圈,能遇见跳广场舞的大妈、夜跑的年轻人。李大爷刚在老年大学写完毛笔字,坐着免费公交回养老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嘉鱼县委书记王永说,如今在嘉鱼,看病有专家、养老有温度、出门有公交、活动有场地,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咸宁市首位,“当纸上的数据指标,变成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程蒙 谢燕子 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