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社戏》教学中的乡风民俗 2025年03月08日

武穴市实验中学石佛寺校区 伍文淼

在矛盾处品悟人情之美

鲁迅《社戏》的教学突破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张力。开篇“第一盼望看戏”与结尾“再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形成记忆褶皱。通过对比月夜行船的朦胧诗意与次日白天的琐碎日常,使学生逐渐领悟到,真正让“好戏”成为永恒记忆的,是江南水乡流淌的人情温度。

在教学中,老师聚焦“偷豆”场景展开深度对话,阿发那句“偷我们的罢”看似童言稚语,实则是农耕文明“共享伦理”的生动注脚。当六一公公发现偷豆行为后,从嗔怪转为赠豆的转变,更折射出乡土社会“人情大于规则”的文化基因。这种超越文本表层的解读,使学生在词句品析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肌理。

从江南社戏到陇原会戏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会戏”习俗。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尽管江南船戏和陇原庙戏的南北地理环境迥异,但两种民俗共享着深层文化密码。

江南“社祭”祈五谷丰登,陇原“求雨”盼风调雨顺,均体现农耕文明对天地时序的敬畏;《社戏》中平桥村的“一家的客即公共的客”与陇东南山区皂郊镇的“十八村共办庙会”,共同彰显乡土社会的互助传统;儿童在《社戏》中的主体地位与“会戏”中“老带新”的仪式参与,暗合了相同的文化传递的内在机制。

构建文化认知图谱

从《诗经》记载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到宋代勾栏瓦舍的市井戏曲,再到当代非遗保护工程,建立传统文化发展坐标系,学生通过制作“民俗时间轴”,理解社戏从祭祀仪式向文化符号的转型。

通过江南水乡的乌篷船、蚕神信仰,与陇原山区的皮影戏、龙王崇拜对比,让学生在差异中提炼共性——所有民俗本质上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诗性表达。

从绍兴水乡到陇南山地,民俗文化始终是人们安顿精神的家园。《社戏》教学不应止步于文学赏析,更应成为激活文化记忆的密钥。当学生既能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构民俗文化,又能以实践创新的姿态参与文化传承时,便完成了从知识积累到价值认同的升华。这种植根乡土的文化教育,正在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兼具现代视野与传统底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