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春茗传雅韵 兴业且富民 2025年03月26日

茶者,南方嘉木也。春分前后,新雨洗尘。当微风拂过北纬30°黄金产茶带,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府山褶皱里,荆山楚水间,各大茶山又到一年春茶开采时。茶农们指尖飞舞,掐住整个春天。

恩施市成中国唯一“蒸青茶传承保护核心区”

千年工艺振兴百亿产业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江车 通讯员 谭涛 向蓉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制作技艺传承唐朝的蒸青工艺,外形制作创制于清代。2022年,“恩施玉露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恩施玉露入选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

3月24日,恩施玉露茶商大会暨蒸青茶传承保护工作会举行,恩施市被授予全国唯一的“蒸青茶传承保护核心区”。

为何是恩施?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在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传承与保护

别看如今恩施玉露发展势头强劲、制作工艺保护得当,早在20年前,是另一番光景。

“2005年,我们决定复兴这项古法工艺时,全市只有十几位了解这种技艺的师傅,并且年纪全部在八九十岁左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润邦茶业董事长张文旗感叹道,在复兴古法工艺的过程中,技术研发团队在一次次改良中突破技术瓶颈。

如今,在一位位老茶人和新茶人的努力下,蒸青工艺不但得以恢复和保存,更建成了蒸青智能化生产线。至此,老工艺兼具标准化、规模化。

“当然,这也离不开数以万计茶农的辛勤耕耘。”张文旗坦言,海拔1000多米云雾深处种出的生态茶,是恩施玉露好品质的保障。

自2013年起,恩施市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业百强县域”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蒸青茶产区,恩施玉露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

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恩施市将建立师徒传承机制,打造非遗传承基地,运用VR技术实现技艺数字化保存。同时深化农旅融合,依托芭蕉侗族乡等核心产区,设计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体验、茶艺研学等茶旅融合项目,推出“茶园+峡谷+森林”生态线路及康养旅游线路,推动茶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与发展

3月初,恩施市印发的《2025年度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恩施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目标剑指100亿元。

恩施市还将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成立“恩施玉露研究院”,重点推进茶树良种选育、生态茶园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同时深化“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战略,计划新增10家品牌旗舰店,开拓东南亚、欧盟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懂茶的人,都知道恩施玉露品质好,销量好时一年能卖10多万元。”个体经营户刘学锋在孝感市云梦县开了几家茶叶店,和恩施玉露合作了十多年,今年也不例外,他早早下了订单。

除传统经销商外,恩施玉露还开辟了茶园直达消费者的渠道。“依托智能调度系统,动态优化运输链路,实现核心城市今日发、次日达,让消费者品尝到带着武陵山晨露的新茶。”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全国7万个配送站点、30万名配送员,让消费者及时尝鲜。

当前,恩施市38.7万亩春茶已进入采摘期,订单供不应求。

乘着春风,大会期间,来自国家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世界茶联合会、湖北省茶叶学会等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

经实地考察、深入研讨,专家组一致认为:恩施玉露芳播九州,恩施市蒸青茶传承发展历史脉络清晰,产业规模优势明显,中国独一无二的“蒸青茶传承保护核心区”,实至名归。

嘉鱼舒桥茶场 银发巧手采撷忙

3月22日,嘉鱼舒桥茶场,80岁的邵晚英手脚麻利地采摘着“凤凰舌尖”茶嫩芽。作为拥有60余年历史的原部级名优茶生产基地,舒桥茶场现有生态茶园400余亩,每天有50至60人来此采茶。(通讯员 雷平 摄)

保康 匠心炒制云中叶

3月18日,保康县城关镇罗仕沟村有机茶基地,茶农抢鲜采摘。不远处的茶叶加工厂,制茶师傅手工炒制春茶。保康茶园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近年来,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保康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余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通讯员 杨韬 摄)

阳新新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鲜叶翠嫩价喜人

春分节气后,阳新新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300余亩茶园全面进入采摘期,预计可持续至4月上旬。

“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来帮忙摘点茶叶,挣得也不少。”这20多天,也是村民刘哑务工的黄金期。她和其他采茶工人一起,将采下的鲜叶送到收购点,排队称重。

“3斤4两!”随着一声吆喝,收购员记下重量,现场付款。30元一斤的收购价,让刘哑喜上眉梢。

“随着采摘高峰期的到来,收购价也会水涨船高。”合作社负责人陈敦良一上午收了100多斤新鲜茶叶,这些茶叶将被送往茶厂进行加工,“预计今年销售额有750万元。”(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周奥 石欢)

5000吨英山云雾茶出海俄罗斯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吕博林、通讯员安哲)3月25日上午10时18分,英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随着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的一声令下:2辆载满价值180万元英山云雾茶的货车启程,这批茶将经武汉阳逻港转运直达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预计4月中旬抵达。

19世纪,英山茶经万里茶道销往圣彼得堡,如今以现代化贸易方式重返俄罗斯市场。活动现场,英山九昇茶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鑫汉德国际贸易公司签订5000吨年度销售协议,占全县年产量的1/6左右。公司总经理田明健透露,企业将在俄建立海外仓,研发符合欧洲标准的茶产品,预计年内可实现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

英山县副县长陈琼介绍,英山稳居“中国茶业百强县”行列,全县现有生态茶园27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94.1亿元。此次出口的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达34.79亿元。

郧西国营神雾岭茶场

百余村民增收乐

一篓篓鲜嫩茶叶从郧西县国营神雾岭茶场运往工厂,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一杯杯醇香的春茶飘香全国。

茶场位于安家乡,地处秦巴山区,这里产出的茶叶芽叶肥壮、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深受市场青睐。

“一天能采两三斤鲜叶,按照当前价格,每人每天能有200来块钱收入。”为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茶场优先雇佣周边村民,组织大量人工采茶。

据统计,神雾岭茶场每年带动20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超6000元。(记者 雷楠 通讯员 徐光意 江鹏)

大悟

头茬迟来味更香

清晨,大悟县三里城镇茶叶公园内,10多名来自河南的采茶工人身背茶篓,娴熟采摘今春第一茬嫩芽。

眼下,大悟全县30万亩茶园迎来春茶采摘高峰。“春茶采摘期持续40天左右,受去年秋冬干旱影响,今年春茶开采时间较往年推迟了一周左右,但今年春茶香气、口感比往年有所提高。”大悟县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华成介绍。

为解决茶叶用工短缺难题,全县相关部门提前摸清茶企用工情况,除备足本地采茶工4000余人外,还到河南、安徽等省份招募采茶工1万余人,确保今年春茶应采尽采。“我的茶场招了40余名河南采茶工,采茶用工再也不愁了。”柏园悟福茶企负责人李东洋说。

茶产业是大悟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悟茶以香气高扬、滋味醇厚而闻名。全县茶园面积30余万亩,年产茶叶1.31万吨,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茶产值超22亿元。

近年来,大悟深入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旅游文章,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要素集聚、链条完整、电商直播、业态丰富的特色茶叶产业体系。目前,大悟已形成“红绿黄白抹,春夏秋冬全采摘”的全品种开发、全周期采摘、全原叶利用的茶产业格局。(记者 周莹 通讯员 易荣波 邓亚飞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