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湖畔涌动新农潮 ——梁子湖沼山镇推进现代农业工作侧记 2025年05月10日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张惠

立夏的梁子湖畔沼山镇,红藏村郭,绿满田畴,生机盎然。

从怀揣现代农业思维的资深齐鲁农人张春生,到胸怀理想扎根乡土的青年农技达人彭合松,再到退休反哺乡梓的农旅创客熊先胜……

一群“新农人”竞相奔赴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以各自精彩的方式在这片热土扎根,合唱湖畔“兴农歌”,将希望的种子培育成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

28天手续全办妥 齐鲁农人根植沼山

去年8月,在山东、内蒙古从事农业投资20余年的山东汉子张春生初到沼山村。“第一次来沼山村,就被这里清新的空气和优质的水源吸引了。”

张春生说,梁子湖水质好,毗邻大武汉,靠山临湖的自然条件,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块土地也许能再一次实现他的“农业抱负”。

从签约到投产,张春生的蔬菜大棚创下“沼山速度”:沼山镇投入180万元衔接资金,占地15亩的连栋大棚拔地而起。镇党委政府成立项目帮办专班,3天完成47户土地流转协调,供电所48小时架设专用变压器,农业部门派出科技特派员驻点指导土壤改良。曾经杂草丛生的110亩撂荒地,如今正生长着亩产超万斤的“黄金瓜”。

“在山东建同等规模大棚至少半年,这里28天手续全办妥。”更让他惊喜的是,梁子湖区发放的设施农业补贴覆盖建设成本的40%,连物联网系统都纳入奖补范围。

大棚里,传感器矩阵全天候监测空气湿度、土壤墒情等20余项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滴灌,云端生长模型持续优化栽培方案。

从“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引进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叠加圣女果、西瓜等特色果蔬轮种,配合“线上订单+社区团购+批发流通”销售模式,亩均产值轻松突破3万元。

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村民既可收取租金,也能参与管护获得工资。60多岁的尹爱新算了一笔账:“原来种油菜1亩地还挣不到200元。现在不仅能拿租金,在基地务工1年下来工资还有大几千元。”

如今,张春生团队已培训23名村民掌握智能温控技术,正在建设的育苗基地将实现种苗本地化培育。“这个大棚一个批次可以育180万株瓜苗,解决1800亩设施农业的育苗需求。”

张春生透露,他正筹划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农业教育培育基地,未来准备开展农业托管服务,从山东调配技术员,培养本土技术工人,把沼山村蔬菜基地建成示范基地,对接最新的寿光技术,助力沼山本土农业发展升级。

出钱出地又出人 农技青年归乡圆梦

桥柯村瓜果基地内,负责人彭合松俯身仔细观察甜瓜藤蔓的长势,10余名务工人员正熟练地为瓜苗剪枝。

“这里共育有10多个甜瓜品种,自去年年底开始筹备,今年2月底栽下种苗,预计5月底,首批甜瓜就能抢‘鲜’上市。”彭合松憧憬着。

曾在武汉经商多年的彭合松,虽接触农业仅短短两年,却已怀揣8年的“农业梦”。

“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农业就是我的突破口。”彭合松说,此前桥头村发展小麦、油菜基地时,他主动请缨,运用在外所学知识免费运营了一年多,凭借出色的经营成果赢得村民信任。随后,村里积极响应镇土地流转政策,将分散的土地整合,建成标准化瓜果大棚,继续交由他运营。

为了引进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挑选最优质的品种,彭合松足迹遍布全国,先后20多次奔赴山东寿光调研学习。最终,与山东寿光茂奎农业达成合作,决心在沼山培育“湖北独一无二”的特色瓜果。

引进的甜瓜品种中,开心果甜瓜每斤售价高达每斤100元,博洋9号甜瓜凭借独特风味和绝佳口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博洋27、伊丽莎白瓜更是在湖北鲜有种植。

由于种植品种皆属精品,彭合松对大棚建设标准精益求精。“为了我这个大棚,村里真是出了不少力。”彭合松对完成升级改造的大棚十分满意。

镇农业部门邀请专业团队,为大棚加装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实时监测的温度、湿度数据,自动调节通风与遮阳设备;新铺设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管网,能将营养液精准输送至每株瓜苗根部,误差不超过0.5毫升。棚顶采用高强度防雾滴膜,透光率提升20%,同时配备补光系统,确保光照不足时植株正常生长。内部还设置环境监测传感器矩阵,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等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上传至管理终端,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沼山镇镇长熊志刚在查看大棚建设成果时感慨:“彭合松这样的新农人是乡村发展的‘金种子’,镇里不仅要帮他们搭好技术、资金、土地的台子,更要想办法让好产品走出去,把‘沼山品牌’擦得更亮。”

如今,彭合松的农业版图不断拓展。武汉市江夏区兴三湖创业园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其建设10亩瓜果大棚。在镇、村两级的积极推动下,跨区域农业协作的桥梁已然架起。

三顾之情引头雁 返乡能人农旅兴乡

行至新桥村熊思钦湾小熊家庭农场,但见牛羊悠闲吃草,鹅鸭成群嬉戏,山坡上林果满山,远处稻田里翠绿秧苗随风摇曳。

2020年,在外打拼30余年的熊先胜退休返乡,朋友的一句话刺痛了他。“你们那环境虽好,但山上光秃秃的。”这话让熊先胜坐立难安。彼时沼山镇正实施“能人返乡”工程,镇村干部三顾茅庐,以“头雁计划”政策为支撑,支持他流转荒坡荒地创建农场。

从企业高管到泥腿子,熊先胜的转型充满挑战。他白天跟着中科院专家学巨型稻种植,晚上研读农业政策文件,晒脱三层皮掌握了农机操作、牲畜防疫全套技能。“以前朋友笑我成了‘真农民’,现在他们都来取经。”熊先胜黝黑的脸上漾起笑容。2021年,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后,当即决定在此设立湖北省首个多功能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

沼山镇深谙“栽好梧桐树”的道理。在土地流转环节创新“反租倒包”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整治后再交付经营;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推出“设施农业补贴+贴息贷款”组合政策,先为农场争取到两笔共计54万元创业贷款。同时将小熊家庭农场列入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项目,获得10万元奖补。这些实招让小熊农场快速发展:试种的8亩“巨型稻”实现亩产1680斤,有机认证的高山水果畅销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老熊有什么好种子,第一时间想到分发给我们。”这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今年,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找到他,将自家土地放心流转。

邻村杨井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江指着规划图,激动不已:“通过与小熊农场共建千亩特色水果基地,已经形成‘四季有鲜果、月月可采摘’的产业带。”

曾经冷清的村庄,农旅融合的蓝图已然显现:东侧连片果蔬大棚里,村民正在分拣发往武汉的订单;西侧研学基地中,孩子们体验着智能灌溉系统;南坡的桃林深处,游客的欢笑声惊起成群白鹭。

小熊农场更是以高薪待遇和稳定协议,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农场发展已经步入正轨。现在我就想多让年轻人来当高管,给他们开高薪,让他们把新理念、新技术带回来。”熊先胜看着农场里,年轻的技术人员和返乡青年们穿梭忙碌,充满信心。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沼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正着力推动“五好”工作法,通过培育好产业、构建好机制、提供好服务、打造好环境、弘扬好风尚,培育能够为乡村凝聚人气的优秀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农业现代化中建功立业,助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