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若
初中三年,最难忘的是刘老师的语文课。他总爱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握着一支钢笔,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的板书,也写下三句贯穿课堂的“三字经”。这三句话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像三颗饱满的种子,落在我们心里,慢慢长出对文字的热爱、对思考的勇气、对表达的自信,让那些原本枯燥的课堂时光,变得鲜活又明亮。
“读进去”,是刘老师教我们亲近文字的钥匙。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照着课本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声音平平淡淡,没半分春日的生机。刘老师没有批评我们,而是走到窗边,指着楼下刚冒芽的梧桐树说:“你们看,春天不是念出来的,是要‘读进去’的——把自己当成那棵小草,想想从土里钻出来的惊喜;当成那阵春风,想想拂过脸颊的温柔。”说完,他翻开课本,轻声读了起来。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温度,“嫩嫩的、绿绿的”几个字从他嘴里出来,仿佛真有一片新绿在眼前铺开。
“多问问”,是刘老师教我们独立思考的秘诀。学《论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刘老师没有直接解释句意,而是问我们:“为什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你们有没有过‘学了却不懂’的时候?”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人说背了古诗却不懂意思,有人说记了文言实词却不会用。刘老师笑着点头:“所以要‘多问问’——问自己为什么,问同学怎么想,问课本藏着什么。”有次分析一篇记叙文,我提出“主人公的做法其实不对”,话音刚落,班里就安静下来,我也慌了神,怕自己说错了。刘老师却眼睛一亮:“说得好!为什么觉得不对?说说你的理由。”在他的鼓励下,我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也跟着讨论起来,最后竟有了新的解读角度。刘老师说:“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是大家的‘思考场’,‘多问问’,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写真情”,是刘老师教我们表达自我的初心。写作文,我们总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写出来的文章既空泛又生硬。他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写一件家里的小事,不用华丽的词,只写真实的感受。我写了奶奶每天早上给我煮鸡蛋的事,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只写了奶奶剥鸡蛋时手上的皱纹,和鸡蛋里淡淡的盐味。没想到这篇作文被刘老师当成范文读了,他说:“你们看,‘奶奶的手’‘鸡蛋的盐味’,这些小事里藏着真情,比任何华丽的句子都打动人。”这份“写真情”的初心,让我们明白,表达的本质不是炫耀技巧,而是传递内心的温度。
刘老师用简单的话,教会我们如何热爱、如何思考、如何表达——这些藏在“三字经”里的智慧,早已化作我人生的养分,让我在成长的路上,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