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以读促写 厚积薄发 ——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5年09月13日

钟祥市第六中学教师 孔令飞 余玲玲

读书如蚕食桑叶,写作似蚕吐丝。蚕需不断吃桑叶,方能吐出丝来;若不喂桑叶,吐丝便无从谈起。同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要之务是引导学生读好书,吃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他们独立写作铺路搭桥。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体察与沉淀,就难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小学生天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好奇,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与能力,引导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新发现,就是在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有了充足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有话可说,文章也更容易写得生动真实。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学写作时,不必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应允许他们“我手写我口”,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生动、优美甚至富有童趣的口语,让语言多姿多彩。例如,可以在三年级之前安排每周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最感兴趣的事。通过持续练习,学生升入三年级后便不会对作文感到畏惧。此外,充分利用每周的写作课,借助范文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练,长期坚持,他们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推动知识迁移 从仿写到创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教材中的优秀篇章,从中汲取写作养分。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对小学生尤为关键。这时,不妨采取模仿写作的方式,降低难度、建立信心。比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可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点。实践表明,这样的训练效果显著,有的学生写出《校园的四季》等优秀习作,结构清晰,语言活泼。

重视语言积累 提升表达能力

课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资源。可以多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录好词佳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此外,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可读通俗易懂的书籍,如成语故事、童话、寓言等,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主动摘抄、熟读成诵。每周至少写一篇周记,尽量运用新积累的词句,巩固阅读成果,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应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让写作源头活水常来。

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他们用词、造句、布局谋篇与修改文章的能力,提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水平。教师若能帮助学生突破语言运用与结构安排的难点,可逐步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难心理。久而久之,班级中便会形成乐于表达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不断生长,写作能力也将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