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有读者来信反映,自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近段时间,“无事酒”又开始在乡村盛行,搬家酒、寿酒、满月酒……各种整酒宴愈演愈烈,让人苦不堪言。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各类整酒宴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员流动,密闭环境下聚餐也会进一步加大疫情扩散风险。今天,本报刊发这封读者来信,期盼从禁止滥办酒席入手,抓实乡村疫情防控,营造文明乡风。
昨天晚上,一个村民给老罗发来他们群里关于恭请“乔迁之喜”的信息,多个截图,都是他们村里乡亲乔迁的,一共有六家人在这个400多人的群里接客,但在这些信息下面,很少有人回应。
截图村民还说,这几年疫情,在外面就没赚到钱。现在一天几家酒,就算一家一百,一天送出去几百上千,挣来的钱不要说家庭开支,送人情都不够。
这段话,挺扎心的。六家发出“乔迁之喜”,看上去挺热闹,但热闹的背后,却是闹心。
在民间,只要是整酒,就有整的道理。有时候,整的道理,还要大于不整的道理。但人们争先恐后整酒,正好符合“无事酒”的两个基本特征和心态:一是你也整,他也整,我不整过不得。二是,你整得,他整得,为什么我就整不得。在老罗看来,无非就是:天天都在送,不整罩不住。这样的酒,其实不是人情,而是账。把送出去的收回来,这个目的,让很多人蠢蠢欲动。
只要有一家人开始了,并且相安无事,就会形成“大家整”风气。
有的人对“无事酒”能够容忍,是因为他们觉得,欠人家的人情就要还给人家。管它是“有事酒”“无事酒”,只要有酒就得吃。去吃酒不丢脸,欠人家人情不还才丢脸。
有的人反感“无事酒”,是因为:去吧,自己又不情愿;不去吧,面子上又抹不开。
所以说,“无事酒”的死灰复燃,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民间。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不能管住自己。假如说,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不整“无事酒”,不吃“无事酒”,“无事酒”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民间很多行为,并不是政府部门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很多时候,其实都挺纠结:别人整吧,抓了就好;自己整吧,又想不被管闲事。
以前,整酒不叫整酒,而是叫办酒。现在叫整,既是整酒,也是整人。当“无事酒”成风了,最终,整的是我们自己。
老罗给大伙儿算一笔账:如果张三整酒包二十桌,李四包二十桌,王大麻子包二十桌……每桌500元,一次就是1万元,十家人整酒,就是10万元。起码来说,这10万元是大家一起亏了的,还不算其他开支。
不能说整酒的人,就是为了钱。很多人都是被裹挟着整酒。别人整,他不整,受不了。受不了了,那就整吧。即便知道整的是自己,但火烧眉毛,把眼前顾了再说。所以,与其大家都因“无事酒”欠下人情账,还不如除了婚丧嫁娶之外的酒都不办,才好。
最后,打油几句——要想经济活,摆个几十桌。此风若不刹,百姓怨声大。都顾虚面子,不送脸难挂。希望莅事者,多听民间话,刹住此歪风,功绩四海夸!
(农村新报读者 罗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