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怀清(汉川)
12岁那年,我的家乡遭受了严重的洪灾。为了置办最基本的年货,父亲决定从腊月二十开始,带我到离家较近的应城市去卖春联。
那时市面上还没有印刷体春联,所有春联都是手写的。父亲读过10年私塾,又当过30年大队会计,积累40多年功力,练就娴熟大气的赵体书法,在当时很受欢迎。在写、卖春联时,父亲还反复跟我讲,艺多不压身。多一些技能,在我们身陷困境时,会多一份底气,多一点希望。
时光荏苒,仿佛只是在转眼之间,14000多个日夜匆匆逝去。尽管父亲早就在我的基因里播下了书法的种子,但是年轻时要为稻粱谋,后来又连续担任了10多年乡镇负责人,案牍劳形,哪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临习书法呢?
50岁以后,从乡村建设的战场上撤换下来。闲暇时间多了,就给自己送了一份厚礼:拜著名书法家为师,从最严谨的欧楷入手,重新拿起搁置了多年的毛笔。几年下来,倒也把毛笔字写得横平竖直,疏密合体了。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知恩图报。如何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呢?我选择了在每年新春前夕,到农村义务写几天春联。
写春联时,“三九四九冰上行走”的最寒冷时节即将过去,“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早春悄然来临。此时,村湾里的杨树柳树不再萎靡不振,而是展现出嫩绿鹅黄的蓬勃生机,为广袤的大地调好底色。
农家门口新贴的春联,连同乡间小路上跳跃着的五彩斑斓,共同描绘出美丽的乡村新春画卷。特别是那抹鲜红,既为祈盼风调雨顺的人们送去新春祝福,也为寂寞乡村平添些许活力和希望,是乡村新春不可或缺的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