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杨金智 郭振兴 杨子雯
立春前后,气温稳步回升,正是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期。
1月31日,大年初十,走进枣阳市太平镇南高庄村的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示范田,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垠。农技专家忙着指导农户追施“起身肥”,及时抗旱保墒,无人机低空盘旋喷施叶面肥,确保今年小麦产量。
由于年内降雨少,麦苗个体不壮。大年初九,全省2023年春季田管统一培训刚结束,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立刻安排技术人员,奔赴各乡镇开展农情调查,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得知有专家来,南高庄村村民们一早来到麦田边等候。“专家你看,有些麦苗发黄,这是咋回事?”村民高章河指着打卷的麦苗,向高级农艺师刘俊波讨教。
“这是干旱和低温冻害引起的叶尖发黄,要抓紧追施‘起身肥’,每亩撒尿素15斤左右,增加小麦后期有效分蘖。”刘俊波耐心解答。
继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块上,无人机来回作业,社员贾勤笑容满面,“像这样的飞防都是由农业服务公司统一提供,我们不出一分钱。”贾勤说,有了专业统一的指导,现在每亩小麦产量稳定在1000多斤,大伙种粮的干劲越来越足。
太平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宁介绍,目前该镇建有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1500亩,示范推广“五统一”标准(统一主导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不仅亩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各2个百分点,还能增产增收60元以上。
“去年年底以来,枣阳整合相关资金945万元,支持小麦生产。”枣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还将拿出800多万元资金,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确保夏粮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