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耘芳(大悟)
母亲已经去世多年。我的床头柜里,一直保存着两双灯芯绒面的新布鞋,这是母亲做的布鞋。
大集体时,村里家家户户吃口粮,靠劳力出工,挣工分来换粮食吃。家里吃盐、点灯、买火柴,得靠卖几个鸡蛋、卖一些柴火,换几个钱购买。缺钱少粮的日子,花钱买鞋穿,几乎不可能。乡里人家,多是妇女们用一双双巧手给一家老小做布鞋。
做布鞋,首先要纳鞋底,只有把鞋底纳好,纳结实,布鞋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做布鞋需要布料、布壳子、棉线。每年开春起,母亲就做有心人:收集做布鞋用的材料。那时家里老老小小,春夏秋冬,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实在不能再补了时,母亲才把它拆掉,撕成布条、布块,按长短宽窄一块一块叠好,捆起来备用。
秋天来了,可以做布鞋了。做布鞋的第一步是熬米浆糊鞋壳子。母亲用冷水将大米泡半天,把泡好的大米拿到门口的石臼上舂成米粉,再倒进热气腾腾的开水反复搅拌,直到盆里变成浓浓的米糊糊,一盆米浆就成功了。
阳光灿烂,母亲拆下几块门板,用木凳支在门口,拿出收藏的布片,用米浆糊布壳子。母亲弯下腰,一层米糊,一层布片,再一层米糊,一层布片,一直到三四层布片粘成了厚厚的布壳子,再排到门板上晒着。秋风吹,太阳晒,只需一天时间,布壳子就彻底干了,纳鞋底的材料就有了。
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粮食,让全家人吃饱肚子,作为家里的主劳力,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栽秧、割谷、挑草头、送肥料,总是忙到天黑才回家,做布鞋只能是在夜晚。洗菜、做饭、喂猪喂鸡、打扫卫生,做完这些家务活,等老人、儿女都睡下,她才开始下半场劳动:纳鞋底,做布鞋。
母亲做布鞋的场景一直印刻在我脑海里。夜深人静时,煤油灯下,桌上的竹篓子里装着剪刀、棉线、布块,还有大针、小针、顶针、尺子;母亲低着头,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针,手指上戴着顶针,呼啦呼啦,一针针,一线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每年三伏天,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这是村里人晒东西的时候,家家户户晒稻谷、晒小麦、晒花生,妇女们更会把柜子里收藏的布匹、床单、枕头、布鞋和鞋垫拿出来晒。一是经过夏天的大太阳暴晒,粮食杂物好收藏,不发霉、不长虫。二是在太阳底下晒晒,能晒出大姑娘、小媳妇的好手艺,晒出女人们挑花绣朵的好功夫。而母亲做的布鞋,鞋面花色搭配好看,针线密密麻麻、均匀好看,很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