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祥(郧西)
第一次回老家遭遇堵车,是两年前的秋季。沿途大都在硬化、拓宽村道,崎岖的通村公路上,摩托车一路走走停停,快到村口时,又碰上大型机械在山腰开挖施工,往来车辆就只好堵在路上。放眼望去,绵延半里,什么类型、款式的车都有。大人们犯起焦躁症,小孩子新奇地在路边追逐嬉闹。心头蓦然涌现一个想法:对于沉寂多年的老家来说,堵车未尝不是件好事!
记忆中的家乡静如处子,如同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某个角落。小时候最纠结的是去不去外婆家,那里有各种平时舍不得吃、招待贵客时才舍得拿出来的花生、柿桃干儿、南瓜子,可通往她家的十几里山路让我望而却步。
尽管冬天的风很凛冽,夏日的雨很劲激,但印象中的家乡始终是宁静的,一如春天的野花,秋天的落叶,溪中的游鱼,林间的小鸟,在冬去春来中默默地轮回。
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偶尔摇晃、扭动着路过一辆汽车,招来一群少不更事的小孩,跟在扬着尘灰的汽车后面叽叽喳喳地疯跑、追撵。蓝天上飘浮的云朵丰满着童真的梦幻,山涧吹过来的轻风编织着青春的遐想。
后来,不甘贫穷的庄稼汉,背上蛇皮袋行囊,揣着致富的梦想,憋足了劲儿往山外跑。那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村里能在城市水泥路面上走走的人,绝对算得上是“见过世面”的人。
近年来,见证了时代巨变的我,脑海里时常迸出一个词——跑。我们的祖先,靠两只铁脚板,在逼仄、崎岖的山路上倔强地奔跑。如今,水泥铺就的村道上,小轿车、大卡车、摩托车来来往往,高铁、动车穿山越岭。
我的家在秦山楚水之界的小县城,这里是蜚声全国的“七夕”文化发源地。随着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村道,已被“村村通公路”取代,家家连村道,户户有车停,特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一家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丰收时节的乡村老家,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上,车水马龙终日不绝,各种原生态、无污染的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村外。村里人挺着腰板儿,洪亮的吆喝声中透出满满的获得感和自信,古铜色的笑脸上洋溢着富庶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