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俊涛 通讯员 李晓军 杨子雯
三月芳菲,千古帝乡——枣阳好戏连台。
3月21日,首个香港专列旅行团抵达,320余名香港游客在此“梦回大汉”;3月25日,“千古帝乡·花海枣阳”旅游推介活动暨汉文化旅游节活动启幕,吸引游客数万。
此前,该市举办了“赏帝乡桃花 享青春骑迹”自行车骑行活动、第七届桃花诗会、“水韵桃源 缘见东郊”文化旅游节、“花中有李”秘境赏花摄影活动、“古韵桃乡·红色新市”旅游月活动等。
丰富的花海活动背后,是厚重的文化底色,也是打破旅游同质化竞争僵局的主动作为。
枣阳历史悠久,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本地多数旅游资源,与汉文化关系密切。手笔最大的,当属位于城东的中国汉城景区,占地1800亩,总投资50亿元。
“景区涵盖旅游观光、影视拍摄、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特色美食等功能,香港游客除在此观看表演外,还体验了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20多项传统技艺。”3月28日,汉城景区负责人李渊泽向农村新报全媒记者介绍,随着《影》《九州缥缈录》等40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枣阳汉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今年已接待游客12.8万人,预计全年将超过60万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汉城景区周边,已入驻商家近500家,就业人数超8000人。“我们将持续挖掘汉文化精神内涵,打造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李渊泽告诉记者,今年计划借助5G、AR、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光武帝传项目,实现汉文化的跨载体呈现、跨时空交互。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早在2015年,枣阳就出台了汉文化开发利用方案,并成立了汉文化研究会。“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们围绕汉文化的学术研究已有50多篇、专著10余本。”枣阳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正鹏表示,传承汉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精神、融入文旅产业。
目前,枣阳以汉城景区为核心,建立起白水寺、无量台、白竹园寺、石雕大观园等旅游景点,并以境内人文景点、各式花海为依托,精心设计了帝乡文化之旅、红色之旅、赏花之旅等精品线路。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千古帝乡·花海枣阳”旅游推介活动暨汉文化旅游节上,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及河南南阳成功牵手,组成文化发展联盟,枣阳、随县、房县共同成立了“枣随房”文化旅游联盟,实现文旅走亲。
“我们将围绕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奋力打造‘襄十随神’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样板区,加快文化旅游服务型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助推枣阳县域经济‘百强进位 千亿突破’。”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说。
枣阳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静透露,今年该市力争新增湖北旅游名镇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个,创建3A级景区式村庄3个,全市旅游接待量超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