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如何建?怎样更好地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一二三产业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怎样有效推进?乡村合作公司如何做大营收?规模经营怎样才是适度?3月30日,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武汉、襄阳、潜江、枝江、广水、公安等6市县答题,为湖北农业强省建设交出一份探索答卷。
武汉
都市田园 开门创建
2021年,武汉市启动为期三年的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通过项目集成、政策集成、力量集成,促进城乡各类要素有序集聚,2022年,武汉10个田园综合体共完成创建项目130个,项目总体进度达35%,实现产值19.47亿元,同比增长23.31%。
坚持开门搞创建。组织赴山东学习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专家评审等形式完善创建方案,明确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环保、功能融合的创建目标。
政策支持上创新投入方式。截至目前,市区两级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43亿元,撬动社会投资5.04亿元;强化用地保障,2022年,全市开展项目规划选址准入、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项目30余个,用地规模985.6亩。
同时,搭建融资平台,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创建主体进行银企对接,通过授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实际贷款4.6亿元。
在人才培训和帮扶方面,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为创建主体提供人才支持。目前10个综合体聚集了全国各类专业人才30余人,发展“三品一标”农业品牌30多个,带动14个村集体平均增收超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达3000元。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俊涛 整理)
潜江
产城融合 创新榜样
近年来,潜江市牢固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理念,潜江龙虾、虾稻等全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产城融合模式荣获“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虾-稻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锻长产业链。一产服务二产,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虾-稻三产融合等项目,推广繁养分离模式5万亩、立体综合生态种养模式1万亩。二产带动一产,吸引上下游及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1家。三产激活全产,扶持潜网集团,冷链物流已覆盖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培训烹饪师1万余人,开设龙虾餐饮店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
提升价值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牵头制定23项虾-稻技术标准。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龙虾小镇、加工示范园、服务产业园等。加快组建潜江龙虾产业集团,成立潜江市粮油集团,加强潜江小龙虾鲜活品牌、加工品牌、餐饮品牌和调味料品牌的培育、宣传、推广。
共享利益链。推行“反租倒包”,熊口镇赵脑村通过“反租倒包”,分离村民的承包权、经营权,农户成为二级经营主体。全市30多家龙头企业自建、联建、托管基地面积96万多亩,联接带动14万农户。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罗雪珊 整理)
广水
乡村公司 带富村民
广水市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创办211家乡村合作公司,依据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形成村级党组织、乡村合作公司、社会资本方和农民群众同心共谋、合力共进、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运营的211家乡村合作公司营收1.39亿元、盈利26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8000余名农民增收致富,帮助脱贫户2000余人实现再就业。
解决集体资产“家底不清、权属不明”问题。重点清理闲置资产、问题合同、债权债务,建立资源台账,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统筹整合农村环境整治、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等中央、省级涉农资金2.9亿元;分类打包矿产、土地等11类资源,开展融资40多亿元;指导180余家乡村合作公司发展香稻、中药材、林果等种养殖项目。3次举办“能人回归”签约仪式,吸引700多名乡贤能人投资20多亿元反哺家乡,吸纳8100余名农民就近就地务工。
2022年,广水市402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收益均在5万元以上。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44个、整治村206个,全市165个村社区获评全国(全省)美丽乡村、绿色示范村、森林村、文明村。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万可庆 整理)
襄阳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襄阳着力优化结构,多措并举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今年全市夏粮面积565.02万亩,同比增加2.46万亩,预计播种秋粮629.1万亩。
政策支持扶持。在全市6个产粮大县推行水稻和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基础保险,推广500多万亩。统筹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新品种选育、巩固提升百亿斤粮食产能。
管理服务做细做实。去年秋播以来,累计组织清理沟厢285.1万亩,促弱转壮325.5万亩。去冬今春,累计准备化肥50万吨、种子1.1万吨。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5月底前完成2022年度项目,2023年35万亩建设任务年内全面开工并完成50%。
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设置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做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供需协调等工作。目前,襄阳农机购置补贴“一站式”服务大厅已全面开展业务,82家农机经销企业已做好农机具和零配件的储备供应,各级农机人员已开展农机维修、保养、调试工作。
继续实施粮食生产三大工程。即开展小麦亩产700斤超高产攻关,筛选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开展麦-玉、稻-麦“吨半粮”模式攻关,提单产稳总产;开展 “麦-花”“稻-油”模式粮油双丰收攻关,提升粮食种植效益。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整理)
枝江
接二连三 活力迸发
近年来,枝江围绕五大产业链,精心做好稻渔综合种养及“花”“果”“牛”“研”“节”文章,成功打造牛郎山特色小镇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全年乡村旅游人次突破382万,产值达到40.8亿元,农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
率先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培育产值过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380.18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桔子罐头生产基地,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园区”等荣誉。“公共品牌+行业品牌+自助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枝江玛瑙米”销售均价由4元/公斤涨到10元/公斤,稻农节本增收近300元/亩。
与此同时,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教育卫生资源配置、互联网生活“五个一体化”。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最远的村到中心城区也只需半小时,打造半小时经济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购物不出村、农产品销售不出村、看病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和政务服务不出村。
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04元。目前,全市176个村全部实现债务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590.27万元。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梅雯倩 整理)
公安
适度规模 促进双增
2022年,公安县粮食总产17.6亿斤,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147万亩、占比7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3994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速26%,获批创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开通“农民进城一件事”窗口,所有事项一次性、一窗式办好。近两年,全县进城农民超过2万人,带动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9万亩。
差异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葡萄、水产(小龙虾)两大主导产业链,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其他产业。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9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达5052家,51家企业(基地)实现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
加大要素整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38万亩,招引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市场主体11家,成片流转3000亩以上的村28个。创新“三块田”土地流转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和互换,将耕地集中连片,因地制宜调整为“自种田、流转田、待转田”。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展土地流转服务、盘活闲置资源、社会化服务等,全县25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百万村达到11个。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马天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