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翔凤 蔡光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对新时代乡村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工业文化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于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升新时代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水平,为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湖北工业文化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工业文化指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个体和集体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生产、制度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将工业文化引入乡村发展和建设,就是将工业文化的思想理念、制度形态、价值准则、器物技术、行为规范、生产组织方式等核心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更好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速提质。
一是省委高度重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逻辑和基本规律,工农深度融合有部署
省委书记王蒙徽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在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逻辑和基本规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湖北工业文化建设和实现工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既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内在要求,又是融入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发展和建设质量的关键之举。
二是湖北工业文化底蕴深厚,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基础
湖北是文化大省,长江文明、荆楚文化、革命文化富集于此,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拥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工业文化品牌和工业文旅资源,汉阳铁厂、大冶铜矿、京汉铁路、华新水泥、赵李桥茶厂、汉口既济水塔、电灯公司等工业文化遗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魅力不减,黄鹤楼、红金龙、马应龙、葛洲坝、武汉钢铁、东风汽车、三峡能源、长飞光纤、烽火科技等工业文化品牌享誉海内外,可谓积淀了丰厚的工业文化精神和物质财富。省会武汉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定的世界“设计之都”,还云集了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多所艺术设计类高校,为工业文化研究和工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
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学科积淀深厚、实力强劲,前身为创办于1978年的湖北轻工业学院工业美术设计专业,是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的设计学科之一,长期以来立足湖北工业需求,努力推动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设计与管理人才,形成了“湖工设计”的品牌效应,在文化设计产业界、艺术设计教育界拥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悠久的工业历史、雄厚的工业文化及其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加上已开展的工业文化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和文旅开发等工作,为湖北工业文化的凝练、传承、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奠定了将工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厚基础。
三是湖北乡村发展成绩斐然,承接工业文化融入建设与发展有需求
从宜居来看,提升乡村颜值,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现代生活,乡村有巨大的渴望和需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入基层,为适宜性居住条件从多方面提供方案,解决过度分散化或刻板一个样的问题。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乡村垃圾、污水、改厕、村容村貌建设提供合理化解决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方位进行设计和提升,全面提升乡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水平。
从宜业来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要有工业化和产业链的新思路。特别需要培育新产业,将工业化的理念、技术,标准、设计、品牌、管理等融入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引入人才技术理念管理等工业文化的核心要素融入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实践中。
从和美来看,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急需青年大学生下乡以文化浸润带动乡风文明。青年大学生下基层,建设创业基地,可以很好地改善人文环境,带去新理念,新风尚,形成科学文化之风,完善乡村综合治理体系。这些都是更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需求,也为工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