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9日

推进湖北工业文化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赵李桥茶厂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湖北工业文化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


当前,湖北工业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工业文化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存在不足。工业文化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挖掘湖北工业文化的内涵、对其理论要素的规律性总结还存在着不充分。同时,已有的工业文化在湖北本土的创造性转化不够,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严重不足,融入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对策方案的探索还不多等。

比如:湖北工业大学具有很好的工业设计人才,拥有一批专家人才,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专业能力和新思维的大学生,但现在是这些可以有用武之地的人才下不去,缺乏推进的机制和转化的平台,还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乡村又特别需要有年轻人下乡,帮助引导和参与乡村发展建设。

二是将工业文化融入乡村发展建设的机制不活。从省域层面将工业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缺乏,结合地方实际的工业文化助推农村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安排不足,乡村振兴人才紧缺与大学生就业难、不下乡的矛盾突显,乡村人才队伍支持保障体系和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亟待完善,应对乡村建设约束性要件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缺失,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成果不多,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等。

三是将工业文化的理念融入乡村发展不畅。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理解,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工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系统论理念引入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工业生产的系统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对农村产业进行工业化改造,从而有效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激发农业发展动能,让乡村经济实现专业化、效率化发展,最终达成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湖北工业文化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湖北工业文化建设与乡村建设相互融入的实际,我们重点提出平台搭建、产业融合、人才培育、乡风文明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搭建工业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智库平台。充分发挥湖北高校云集、人才汇聚的科教优势,立项建设湖北工业文化研究与设计高地,立足湖北工业大学拥有的智能制造、农机研究、生物技术、食品工程、土木建筑、环境治理、工业设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科资源,在湖北工业大学建立省级湖北工业文化研究与设计中心,依托该中心组织省内外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专家深入农村农业农民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环境规划、生态治理、品牌推广、人员培训等领域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攻关。

搭建高校与乡村多元交流平台。建平台助研究。组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为湖北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专业指导,结合实际提出务实、管用的湖北乡村振兴建议方案,系统性破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助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产业模式转型升级,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村站助就业。建立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工作站点,助力大学生了解新型农村发展,助力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湖北区域部属及省属高校,高职高专,以学院(系)为单位与各县乡村建立重点对接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或产学研服务站,让大学生能够在乡村发展建设中找到未来的事业领域和更广阔发展空间。

建校联助游学。建立大学院系与乡村联动,利用假期开展参观大学校园、实验室及工厂、工业文化史馆文化遗址,植入灌输大学科学家精神工业先进文化见识,提升农村思想解放。

二是推动工业文化与乡村建设的产业融合。统筹推进湖北工业文化研究设计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教学等资源优势,积极选派优秀科技人才对口担任县域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与地方共建产业研究院,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样板。

以“工业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重点项目为抓手。发挥工业设计对湖北乡村振兴的未来建设设计,规划、再造乡村建设的作用。通过重点项目招募、品牌塑造推广、产学研合作、校地企交流、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式,开展以“工业文化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究、项目开发、品牌培育、遗址保护、农旅创新等活动,实施一批乡村振兴“产学研游”基地、乡村生态发展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区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湖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建立“乡村振兴未来建设设计中心”。可在湖北工业大学建立省级湖北工业文化研究与设计中心。推动工业设计对湖北乡村振兴的未来建设设计。加强对湖北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及工业文化研究与设计,推进湖北先行区工业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的提质发展。利用高校工业设计人才优势,充分利用武汉世界设计之都名片,解决工业设计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动湖北文化产业高质发展。

三是打通城乡人才双向顺畅流动和培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引得进、留得住”的乡村人才队伍支持保障体系,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成长发展,有效缓解青年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引才、育才、用才、聚才。

创新人“下得去”“上得来”的流动方式。借助高校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分层分类开展“本土”与“城归”两类人才队伍的培育工作。建立机制助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城乡人才,人口流动通道。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活力。大兴青年大学生“下乡、返乡,兴乡”“三乡行动”之风,实现青年在乡村就业,青年在县级创业,让人才走到乡村,让资源回到乡镇,让项目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的共同发展。

将青年大学生纳入“乡村CEO培养计划”。青年大学生是个宝,可将他们与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乡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中的青年管理人才一起纳入“乡村CEO培养计划”和“乡村农技人员定向委培项目”等,不断培育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组织乡村人才进入大学校园或工业遗址现场,拓宽他们工业化发展的思维和出路。

四是用工业文化精神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以建设更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利用工业化思想改造世代相传的农业农耕思想,将工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制度形态、行为规范等要素深度嵌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治理技术和手段,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校地共建、院村结对帮扶等形式传播文明风尚。持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发掘高校的思政教育、德育美育、文化艺术等资源,通过校地共建、院村结对帮扶等形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政策宣传、文化下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新风尚,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执笔人:叶翔凤 蔡光兴(省委党校2023年春季第一期厅干班) 调研组成员:章丽姗 朱俭凯

--> 2023-04-29 叶翔凤 蔡光兴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22796.html 1 推进湖北工业文化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