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9日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2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东发在襄州区张罗岗原种场调研越冬小麦情况。

4月7日,襄州区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同举办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3共建工作推进会暨联盟单位培训提升活动”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

2021年10月12日,襄州区人民政府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签约仪式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襄州区人民政府



4月17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22共建工作评估结果,襄阳市襄州区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1年6月以来,襄州区人民政府深化与华中农业大学全方位合作,围绕先行县共建工作“八项任务”要求,加快“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融合发展,以科技赋能,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区)、全国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县、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等称号。



1

坚持“1+5”规划布局,搭建“共建办+”组织架构

“1+5”规划布局。把共建先行县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制定并印发《共建先行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按照“1+5”(即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现代化)的思路谋篇布局,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0个。先后举办校地共建工作推进会、校企合作签约暨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等活动,承办湖北省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湖北省小麦春季田管现场会等。

“共建办+”组织架构。区委书记刘明锋任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崔长领任常务副组长,区直农业农村、科经、发改、财政等负责人为成员,在区政府设立先行县共建工作办公室,做好共建日常工作。形成“领导小组+共建办+部门+社会组织”的全面协同工作架构,按照工作路径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四要素”,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畴。

“共建联盟”机制。制定《襄州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联盟机制实施方案》,政府牵线搭桥,院校科技支撑,市场主体参与,认定29家企业为共建联盟单位并授牌,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联盟企业培训提升活动。统筹农业、科技、乡村振兴、人才等政策项目,支持校企合作创新、攻关。梳理技术需求37项,签订企校合作协议14个。


2

实施“四六工程”,推进农业产业链提档升级

“四六工程”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小麦、水稻、玉米、生猪、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六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协作共建科研教学试验基地、智慧农业、双水双绿、种养循环、乡村振兴动态监测、古襄阳酒业酒类联合创新等六大科研示范基地;谋划推进粮油、健康养殖、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生态文明、生物医学与健康六个产业研究院建设;科技助力粮食、油料、生猪、现代种业、家禽与蛋制品、特色产业六大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华中农业大学组建六大农业产业链专家团队38人,为襄州产业链“把脉问诊”。

全区培育规模农业企业67家,其中,新认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建立校企联合创新中心7个,联合申报实施科研创新、攻关项目5个,建立省级星创天地4个。发展种业企业12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全区农民合作社达1363家、家庭农场745家,分别比去年增加31家、56家。

2022年,全区粮食总产25.1亿斤,生猪存栏52.14万头,出栏89.16万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357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237元,地区生产总值900.16亿元,位居襄阳市各县(市)区第一。


3

构建农技服务“四化”体系,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社会化服务。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州区人民政府三方签订《共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合作协议》。院校提供专家团队、人才培训、科技支持,区组织农技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多方协作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全区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00多家,涵盖耕种、田管、收储、加工等环节。

基地化展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形成“示范基地+专家团队+企业+农技服务组织+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攻关、试验示范40多项,实施“鄂北地区优质高筋小麦品种选育与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亩均单产达691.2公斤,再创省小麦单产新纪录。油菜“中油杂501”单产419.95公斤,刷新长江流域纪录。

标准化生产。筛选发布《襄州区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16项,制定生产技术标准5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100%,主要农作物农机综合作业率92.2%。取得有机食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认证26个。

生态化管理。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建设绿色水稻生产基地12万亩,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1万亩,实施粮食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300万亩次,保持化肥、农药零增长。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化,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6%。


4

创新三大模式,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双向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5个,合作开办“正大农业班”,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今年以来,累计选派1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襄州调研、实习。组织全区基层农技骨干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129人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专题培训。

多元共育模式。开展学农识助农事春耕春管“开门红”线上直播,授课培训5000多人。600多人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培养“一村多名大学生”82人。

科技特派员模式。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选派科技特派员100人,聚焦生产技术难点,开展科研合作和面对面服务。

未来,襄州将以产业现代化为核心,推进六大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继续深化科研合作,巩固先行县联盟机制,招引知名企业,打造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助推襄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 2023-04-29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22800.html 1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