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武汉一度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这一年9月16日,在武汉市黄陂区孟巷村“湖北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示范基地”,放眼望去,200多亩连片的“华夏香丝”,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已然成熟。
经专家和种粮大户现场取样测产,“华夏香丝”实测亩产湿谷1404斤,平均亩产干谷1235斤。这意味着,在长时间极端高温的天气下,周雷团队研制的香稻新种具有高产、多抗性。
武汉某种业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经过3年努力,力争“华夏香丝”种植面积超100万亩,农民年增收3亿元,米企盈利超15亿元。
“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是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一大难题。周雷始终认为,二者一定可以实现平衡和统一,通过培育和改进一个个良种,有望突破这个难题。
四
为了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农业专家们奔向了同一个方向——海南南繁基地。
南繁基地也是周雷和团队成员的第二办公区。每年冬天和次年春天,他们会集中来到这里开展研究,时间长达数月之久。沉浸在南繁基地的试验田里,成了周雷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南繁基地,苦和累自不用说,更难的是要承担较大的科研压力。“有时候是自我加压——组织上把科研任务交给自己,怎么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呢?”
周雷的儿子生日在4月11日,刚好是他在南繁基地科研最忙的时候。从出生到现在,周雷还没陪孩子过过生日。
大概是前年某一天,也是在南繁基地。正是科研的关键当口,周雷一整天都泡在试验田里。稻田周围,鸣虫叫个不停。这个时候,手机铃声响起。那边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还没定,正在忙着,先这样哈!”刚挂了,铃声又响起,还是儿子:“爸爸,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周雷有点急了:“太忙,最近回不去。挂了哈!”
忙完一天,累极的周雷回到宿舍倒头就睡。第二天看到妻子发来的信息:“今天是儿子生日!他很想爸爸!”
一股愧意涌上周雷心头。
但他很快又被自己说服了——就分开几个月,何况还有妈妈陪着他不是?
“到南繁,如闭关。工作上、生活上的很多杂事找不到你了。”在南繁基地,周雷全身心扑到研究上,有更多时间更深入地思考科研问题。比如有关“水稻耐冷基因”的研究思路就是在这里愈发清晰起来。
“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是困扰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周雷就跟随导师李自超教授攻关,终于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的分子机制,这一成果宣告了中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通俗点说,我们将北方粳稻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的基因中。再用五年左右时间,水稻就有望从品种上解决低温减产的问题了。这样我们国家就不用再担心低温带来的粮食风险,老百姓也不会遇到低温年景就减产乃至绝收了。”周雷的讲解让人振奋。
经过10多年艰苦努力,如今,周雷和团队育成的“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
2022年5月初,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党支部书记、水稻杂优研究室主任周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面对荣誉,周雷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不再“只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为“中国碗”装满“中国稻”增添底气,为“中国稻”装上“中国芯”不遗余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坚定这样一种信念!
为彰显对青年科学家的器重,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相关负责人致电周雷父亲,专门道贺。
“他做了什么成绩,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他和团队培育良种,为国家粮食增产30亿斤。”
“30亿斤?”
“对,相当于你们洪湖全市70万人口大约10年的大米口粮。”
“好小子!没想到种田还真种出了点名堂!当然,主要是你们领导得好!”
“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您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农业科学家!”
载誉归来,周雷把荣誉奖章拍照发给父亲。很快,那头发来一行字——准确地说,是“知道了”三个字,加上一个“大拇指”表情。
看到这个“大拇指”,周雷心头一热,百感交集。他不禁顺手抱起儿子,还要带儿子下馆子。
“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高兴?”
“嘿嘿!我的爸爸表扬了你的爸爸,咱爷俩一起高兴高兴,好不?”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5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