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锋
2023年,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迎来持续利好。中央出台系列文件,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增强金融供给,从减税降费到专精特新培育,从着力稳增长稳预期到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以一揽子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力促经济运行回升大背景下,金融“活水”如何精准“滴灌”实体,值得思考。
1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
发展现状
宜城农商行始终与县域中小微企业同舟共济,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疫情以来,连续三年保持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在15%以上,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分别达17.36%、18.97%、21.92%,为助力稳住经济大盘贡献了积极力量。
全面让利惠企纾困,助力“活血”。简化融资手续,以无还本续贷、下调贷款利率、调整结息周期等方式,为840户中小微企业做好贷款续接;对118户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本金9.38亿元、利息1.2亿元;为85家中小微企业减免利息,让利3146万元;执行利率优惠,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58亿元;发挥特色信贷产品利率低、手续简的优势,节约企业融资成本4520万元。
依托平台助企增信,强化“造血”。畅通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用好政策性工具和产品,为中小微企业增信助贷,向40家企业提供4327万元政银担生产经营流动资金,发放创业贷款2633户5.11亿元、农担贷62户3284万元、银税互动类贷款51户6223万元。
2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
存在的困难
尽管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作出巨大努力,但外部环境、金融监管、企业融资三重矛盾仍然较大。
外部信用风险压力趋向增大。立足本地实际,宜城中小微企业经营体量小,组织架构不完善,经营范围主要是产业链上下游、非核心内容,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单一同质化,市场竞争力不强。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成本推高、利润锐减,流动资金不足,违约风险大大提高,极易传导造成银行债权风险。
金融机构严监管态势不减。金融行业进入“常规监管期”,对银行精细化合规经营与风险防控要求更高,拨备计提、资本补充、监管评级等核心指标压力明显上升。以宜城农商行为例,疫情期间延期还本付息余额堆高至10.58亿元,严重挤压利润;逾期贷款规模增加及监管核查入账要求,拨备计提大幅攀升;资本充足率长期保持10%低位运行,亟待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贷款余额年均增幅保持16%以上,但利息收入、净利润增幅有限,与规模增长不匹配。让利实体以及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一定程度上对银行未来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造成影响,稳企业促就业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难以有效平衡。
小微企业基础薄弱发展受限。大数据信息共享时代,企业各项财务数据、违约记录、司法纠纷、公司治理结构等信息,都将成为银行放款审核的重要依据。传统信贷原则和标准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存在,即便在金融普惠政策框架内,中小微企业因自身经营不足,可供选择的信贷产品、享受的金融资源配置也有限。
3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
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实际经验和困难,只有形成多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帮扶合力,才能做到精准滴灌、精准扶持。
(一)加强政府市场引导,着力优化经济金融环境。一是持续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县市创建,促进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提升,加快帮扶金融机构清收化解不良,使银行敢贷、愿贷,企业能贷、能还,着力构建银企共赢的金融生态。二是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建立民营小微企业名录和银行信贷产品汇编,通过大数据平台共享信息,破除壁垒,降低银行获客难度及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对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予以专项风险资金帮扶,对纾困政策落实好的金融机构,优先倾斜市政项目、财政存款、资金结算等政府性资源,深化定向降准政策激励机制,增强银行放贷信心。
(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定力。一是完善信贷服务体系。持续担当作为,做好稳企纾困和减费让利。积极推广小微企业青创贷、创业担保贷、农担贷、银税互动贷等政策性产品,逐步提升信用、保证贷款额度,创新发展政采贷等供应链服务新模式,提升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适配性。二是加大惠企产品推广。结合本地“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战略,用好“襄牛贷”“生猪贷”“虾稻养殖贷”“春耕贷”“夏粮贷”等经营性产品,支持有潜力、有实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发展壮大。三是加快风险处置消化。充分借力政府、法院,千方百计化解压降银行存量不良。加快自身业务发展,多渠道提升盈利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底气。
(三)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增强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一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企业要克服自身不足,全力回归优势主业,增强经营质效,打造名优产品和知名品牌,以核心竞争力提高融资能力。二是树立诚信办企理念,按时履约,主动还款,健全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真实透明,为拓宽担保渠道、夯实信贷准入打好基础。三是切实转变经营思想,避免盲目扩张,既要认清经营实际,也要了解银行产品和政策,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准确匹配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