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岳正波 付文静 陈月林
5月10日,全省清廉村居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培训会在南漳举行。近年来,南漳聚焦集体“三资”管理、村级权力运行、村务财务公开管理等问题,引进“数字村务”管理平台,同时深挖清廉基因,打造“一村一品”清廉项目。
随与会人员一行,农村新报全媒记者探访了南漳各具特色的清廉村居。
茶香廉韵拂清风
初夏时节,步入肖堰镇周湾村,清廉茶室、五色茶廊、茶廉文化教育基地,点缀着这个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
“茶是咱们村的支柱产业,茶又有着清白正直的内涵,这和清廉文化不谋而合。”该村党支部书记贺力谈起“茶廉”文化滔滔不绝,“白茶是入职晋职,明规立矩谈谈话;绿茶是醒脑清心,关键节点提提醒;红茶是红脸出汗,风险防范尽早抓……”
贺力介绍,目前全村茶叶面积1.1万亩,七成村民从事茶产业,实现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助廉”。
村务信息上电视
5月12日,武安镇赵家营村村民周家石打开电视机,仔细查看村里公示的耕地粮食补贴明细。
去年6月,村里数字村务平台建成,村级活动事项、惠农政策、招工信息、“三资”公示、各户土地承包面积等大小村级事务信息一起上了电视。
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杨传平介绍,该平台操作简单,只需按几下遥控器,老人小孩都会用。
“目前全村有近300户村民实现了在电视上查看村务信息,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杨传平说,将持续推广该平台,让更多村民足不出户就知身边事。
72口堰塘焕新生
走进九集镇良种场村,大大小小的72口堰塘或资源丰富或水清似镜,成为村里生产生活的新写照。
“这72口堰塘曾是整个村的心病。”良种场村党支部书记朱涛介绍,自清廉村居创建以来,良种场村把收回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工作当作首要任务。
收回堰塘并非易事。村里对非法霸占村民进行政策引导、法律维权行动,最终将72口堰塘全部收回。在2021年和2022年,该村举办两轮“堰塘经营权发包大会”,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村民承包,授予堰塘五年使用权,用来发展养殖业。
如今,良种场村的72口堰塘不仅可以满足村内2988亩农田灌溉,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