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3日

楚国故都扶摇上

蝉联十年先进,宜城靠什么?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郭中华 李锋

今年,是宜城连续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的第十年。

高光时刻,宜城将以何种姿态迎接?县域经济发展曲线不断上扬,宜城靠的是什么?

宜城市委书记武义泉话语铿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定‘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目标,以‘强市工程’为抓手,攻坚克难、扎实苦干,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全员上阵主动干

做了什么热力图上一目了然

县域经济发展的每一项考核指标,靠的是宜城全体干部群众的点滴实干。

宜城将2023年定为实干奋进年。年初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暨奋进“实干年”动员大会上,通报了全市2022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市管领导班子及科级党政正职综合考核结果。晒“年终成绩”、拼“实绩位次”,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擂响“实干年”战鼓。

为抓实考核,宜城积极探索工作成效可视化的考核管理路径,由市委组织部考评办牵头,两办督查室、考核责任单位配合,对各项工作目标实行月调度、季考核、年总结。

深红是“好”,浅红是“较好”,蓝色是“一般”,深蓝是“较差”。工作目标热力图上,视觉冲击明显,同赛区PK,干得好不好一目了然。考核结果张榜挂图,线上通报,人人可查。

看得见的工作成效成为倒逼责任落实的利刃,实干担当成为宜城主旋律。放眼各乡镇各部门,一系列部署举措密集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推进,一股股经济暖流不断涌动,发展脉动愈发强劲。

发展围绕工业干

经济发展一路飘红

翻开对比表,一路上扬的曲线见证宜城经济发展。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65.63亿元,同比增长6.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8.2%;外贸出口再创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翻倍。

成绩背后,是一个个实招、硬招。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平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一切围绕发展干、发展围绕工业干、工业围绕项目干、项目围绕招商干,以工业崛起撑起现代产业脊梁。

推行“链长制”,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链。做壮了肉蛋制品产业链,做响了食品加工产业链,做强了化工产业链,做实了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链,做大了消费电子产业链,做优了汽车和农机零部件供应链。

招商引资,把项目质量当作生命线。引进投资101亿元的东方化工硝基产业园、投资100亿元的云图控股循环利用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葛洲坝建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湖北能源宜城电厂、嘉施利磷石膏综合利用、天舒纺织……一批批优质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蓄能宜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档升级,竭力支持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伴随园区雷雁大道及连接线竣工验收,2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固体危废中心、实训基地建成投用,园区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停车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启用,开发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地位日渐突出。

下好下活“民生棋”

幸福和美民心齐

民生是紧连百姓幸福感的道德命题,是事关钱袋子的经济命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命题。

中共宜城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建设平安、健康、美丽的幸福宜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号角声声催,战鼓咚咚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宜城教育振兴“38条”落实落地,以人口流动为导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深化“市管校聘”改革,教师工作热情进一步激发。

多家医院大楼建设完工,1个120急救中心及15个急救站点,1所三甲综合医院,1所二甲中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逐步均衡,健康宜城已成现实。

立足千年古县,宜城正加大文旅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特色文化资源禀赋,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楚皇城”恢复项目启动,千年古城有望重现人间;打造宜城东西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湖北旅游名镇、名村等品牌创建;规划启动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4A级景区建设,“醉美莺河”争创3A级景区。

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乡镇18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矿山生态修复400亩以上;74个村庄完成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和美。

走进宜城,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笑容背后,是事事有回响的满足与底气:城乡环境变美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医疗教育有保障了,生活更舒适了,群众自豪感、获得感更强了。

百尺竿头须进步。从开发区的智能制造车间,到东西两山的旖旎山水,楚国故都宜城,携着特色鲜明、活力十足的县域经济,扶摇而上,续写辉煌。

--> 2023-06-03 蝉联十年先进,宜城靠什么?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27522.html 1 楚国故都扶摇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