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见习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谢毅 吕彦琳
5月以来,荆楚沃野,由南向北,收割机钢铁洪流奔涌。全省近1600万亩小麦和1800多万亩油菜陆续迎来收获。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则全年稳。
藏粮于技,提质增效。湖北是农业大省,常用耕地面积7800多万亩,农机装备达1300万台套,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4%。夏收开镰以来,全省农业部门坚定不移扛责任、提干劲、推技术、优服务,全力以赴打好丰产丰收主动仗,力保荆楚粮油颗粒归仓。在省农业发展中心的推动下,各地围绕粮油颗粒归仓全环节、全过程发力——
组织推动抓得紧,密集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以赛促训、以赛提技、以技减损,持续提升农机手操作水平,降低粮油机收损失率。
技术服务抓得细,成立20支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粮油种植大县田间地头、合作社,巡回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机收作业、机具维修。
宣传推广抓得实,依托新媒体平台,制作机收减损要点等相关技术短视频,吸纳一线技术人员、农机土专家,把节粮减损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机收减损造出“无形良田”
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归仓”,控制机收损失是关键一环。
5月18日,钟祥市石牌镇耿巷村,刚被收割机“剃”过的麦田里,裁判员框出一个个测评区域,收集其中的麦穗和麦粒。
这是一场比拼“更少”的比赛。“留茬不能超过15公分,留下的麦粒越少越好。”经过现场测算,钟祥市平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汪攀,以1%的机收低损失率夺得冠军。
“比武”的意义始于技能竞赛、农技比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赛提技、以技减损。作为深耕农机领域多年的“老把式”,钟祥云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卢振华深有感触,“推行新的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后,我们每亩地至少多收40斤粮。”
钟祥是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农机拥有量达11.9万台,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1%。今年,钟祥围绕机收减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性能大提升、操作技能大培训,广泛推广应用智能农机,作业机具完好率达到98%以上,农机手操作技能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小麦机收损失率由5%以上降低到2%以下,油菜机收损失率由18%以上控制在8%左右,仅夏粮作物就能帮助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钟祥市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襄阳市小麦种植面积540万亩,占我省小麦产量的50%左右。今年,襄阳广泛开展粮油机收减损主题宣传,组织3万余台收割机投入夏收,确保丰收增产。
减损就是增产。减少的损失,相当于再造无形良田、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夏收期间,我省大力推进粮油机收减损工作,通过大调研、大宣传、大比武、大培训、大检修等方式,加快机收减损技术推广应用,全方位提升粮食机械化收获质量,粮油平均机收损失率均控制在现行标准以内,全省每年可挽回粮油损失近2亿斤。
“两段收割”深挖减损潜能
“三夏”时节,荆州市弥市镇邱市村瑜悦种植合作社的农田里,颗粒饱满的油菜荚挂满秆头,阳光下的油菜田金灿灿一片,2台收割机忙着收割油菜。
“油菜采用两段收割,损失少,品质也好,卖价更高,今年我们每亩田可增收100元。”合作社负责人张祖栋心里有本账。张祖栋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2000多亩油菜全部采用两段收割。为此,他新购了2台两段式收割机,还在收割机上加装了油菜割台,收割时碰落的油菜籽大部分落到了割台内,“能收的粮,一粒都不落。”
荆州市是优质油菜生产大市。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付明介绍,荆州大力推广油菜两段机械收获技术,将机收损失率降低10-15个百分点,全市可增产油菜籽100万-150万斤。
作为全省优质油菜板块基地建设县的当阳市,今年油菜种植面积41.7万亩,较上年增长10.7%。该市大力推广油菜两段机械收获技术,预计今年油菜总产量可增加500吨。
当前,我省油菜主要有两种机收方式:“一段式收割”,即等到田里的油菜全部成熟以后,再开动联合收割机下田统一收割;“两段式收割”,则是当油菜成熟度达70%至80%时,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将其割倒晾晒,在田里晾晒四五天后再用机械进行脱粒。
为进一步挖掘减损潜力,夏收前,我省下发提前做好“三夏”机收准备工作的提示,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推广适宜的收获方式和机具。对亩产150公斤以上,尤其是亩产180公斤以上的油菜高产田,建议采取分段收获方式。
如今,在省农业发展中心和各级部门的推广下,全省的农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基本接受了油菜两段收割方式。
省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段收割确保油菜籽成熟度一致、品质好,市场收购单价更高;收割时,两段收割比联合收获损失率降低10至15个百分点,亩平增产30-40斤,这项技术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多措并举助力“龙口夺粮”
夏收期间天气多变,常常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如何避免这一情况?
今年3月,省农业发展中心按照“建在平时、用在战时”“平战结合”和主动自愿的原则,根据各地农机作业需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特点,组建了10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分布在襄阳、荆州、随州、荆门、咸宁等地,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区。
三夏期间,随州农机作业应急服务队的8支分队,调动8个农机合作社的16台联合收割机,开展应急抢收作业,抢收小麦4000多亩。“作为应急作业服务队的成员,我们时刻准备着。”队长刘启友告诉记者,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依托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队员都是农机能手,会定期培训演练,确保关键时候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
除了应急服务,我省还大力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补齐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严防“仓门灾”。
6月1日,荆门市掇刀区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器轰鸣,4台烘干机开足马力,24小时连续作业,烘干刚收获的小麦。“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这批小麦送来时水分超过40个点,经过24小时烘干,如今水分已经降到13.5,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烘干中心负责人熊文华介绍,自5月下旬开机以来,已累计烘干粮食400多吨。
像这样就近建成的粮食烘干中心,我省已有1790个。去年1月,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粮食局、省农业发展中心联合印发《全省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粮食烘干中心达到2100个,烘干能力达到24万吨/批次。
省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易俊东介绍,省农业发展中心开展联合实地调研,编制专项规划(2022-2025)及年度实施计划。以粮食主产县为建设重点、兼顾补齐丘陵山区短板,按照与产量相符、与产地相近要求,指导各地合理布局、批次推进,高质量抓好粮食烘干能力建设。
“今年我省计划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50个,新增粮食烘干能力2万吨/批次。”易俊东表示,自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启动以来,全省新(扩)建粮食烘干中心301个、总数达到1790个,新增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3.133万吨、总能力达到19.64万吨,烘干粮食230亿斤,粮食产地烘干率由2021年的58%提升到2022年的67%,减少粮食因霉变损失1亿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