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见习记者 周莹 通讯员 穆艳
北魏市井繁华再现,特色民宿依山傍水,田园风光尽显悠然之趣……
6月5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的木兰不夜城,只见市集内,几步一个木兰文化地标,古派摊位生意兴隆,移步换景处垂挂的《木兰诗》词条,让人仿佛穿越千年,置身木兰从军的盛景。
“晚上,特别是节假日晚上,人挨人!”景区游客中心相关负责人陈冬梅介绍,木兰不夜城作为武汉首个不夜城,自春节前夕开街迎客以来,火速出圈,成为武汉夜经济新地标。
“我们通过‘同心聚力·共同缔造’,以党建为引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在木兰花乡景区博物馆,杜堂村第一书记、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葛天才开门见山。
2014年,身为武汉万中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葛天才响应“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三乡工程号召,回到家乡,成为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陂商”。
建设过程中,恰逢黄陂区依托姚家集街道杜堂村,打造“木兰老家·美美与共”统战助力共同缔造实践创新基地,通过发挥“陂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在政府前期建设的基础上,葛天才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5个自然湾、257户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要想乡村发展,必须有一个能持续造血的产业。”在市区相关部门指导下,葛天才成立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杜堂村的蝶变,由此开始。
“过去85%的村民外出打工,村里的房子都是闲置的。”陈冬梅告诉记者,为盘活资源,杜堂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农房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建成农家乐、商业、文创、民宿四个街区。村民加入合作社后,从过去的单一务工,转变成土地流转、房屋入股保底分红、家门口就业及依靠景区资源小本创业。“100平米的房屋每年至少分红1.6万元,合作社实施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
杜堂村村民葛位利曾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自己的房子,结果无人问津。2018年,依托合作社,葛位利的房屋被打造成特色民宿,节假日一房难求,“过去5000没人买,现在50万我也不卖!”
今年,在区委统战部指导下,木兰不夜城180余家商户成立“商户联盟”,通过共谋共建共享,引导商户参与管理,提升景区口碑和经营质量。同时,景区采取免租政策,仅收取收入的10%—18%作为卫生管理费,鼓励附近村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参与景区多元运营。
从拓荒到出圈,再到新一轮领潮,杜堂村走出了一条强力拉升的发展曲线。2022年,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年营业额达500多万元,户均年营业额25万元,村集体每年入股分红达10万元。
如今,葛天才的儿子葛争争紧跟父亲脚步,参与木兰花乡景区建设,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作为黄陂区非公经济年轻一代联谊会会长,葛争争对家乡发展有新的展望,“未来,杜堂村将以3.8平方公里为核心,扩大辐射范围,计划投资15.8亿元,建成以柏林村为中心的休闲康养区,以崇杰村、北门村、八里村为中心的田园综合体和农耕文化产业园,打造更大半径的村景融合共同缔造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