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龙鸣 通讯员 惠玲 婷婷 少君
科技、人才等要素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智力优势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6月12日至13日,由湖北省科协组织的乡村振兴考察团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对宁波大学推行的“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开展深入调查。
本次考察团成员共30余人,来自湖北省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媒体等机构。
考察团先后来到宁波大学和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通过专家座谈、现场观摩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学习借鉴当地先进经验,共同探讨多方融合发展、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为湖北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增添“智”动力。
大学和小镇的双向奔赴
宁波大学师生约3.7万人,东吴镇3.7万余人。大学有“大”,小镇不“小”,因为乡村振兴,双方走到了一起。
12日上午,在“大学小镇”乡村振兴经验座谈会上,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介绍了该校与东吴镇全面推进校地合作的相关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剑平以《我为什么提出“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为题,基于东吴镇实践案例,道出了“大学小镇”的核心要义。
陈剑平说,大学理应主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把学问和办法用在解决基层发展的真问题上,用专家的头脑和智慧帮助乡镇发展,通过“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新模式,宁波大学主动承担起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尽的责任。
2021年4月,陈剑平院士领衔的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与东吴镇签订合作协议,相约共赴乡村振兴。2022年6月,升级为宁波大学党委与东吴镇党委之间的“大学小镇”党建联建——宁波大学全部二级学院全面对接东吴镇13个村社,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形成党建联建十大标志性成果项目,共同打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样板,东吴镇成为宁波大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研究与实践基地。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宁波大学“以‘大学小镇’的模式打造共同富裕样板”项目成功入选,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2年多来,“大学小镇”充分发挥宁波大学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专业人才团队优势,130余名教师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人文等多方面的研究、实践与帮扶,共同打造可供借鉴的乡村振兴模板。同时,广袤的乡村也能为大学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教育改革,引导大学在基层实践中产生思维创新和模式转变。
从单一项目,到各学院通力合作,“大学小镇”的双向奔赴,师生们将学问做进了群众心坎,把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
千年古镇日新月异
江南的青山绿水,孕育出东吴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在宁波大学的“智力”加持下,这个承载千余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蓬勃生机。
12日下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东吴镇,调研“大学小镇”党建联建小白西瓜共富工坊、太白湖文化广场、天童老街、三塘村未来家客厅等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小镇’党建联建引入人才、科技力量后,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地实现乡村振兴。”东吴镇党委书记庄琪介绍。
耕地的合理利用是关键,东吴镇邀请宁波大学专业团队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特性,决定培育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小白西瓜”。培育试种期间,每一个步骤宁波大学团队都亲力亲为,在实验室里研究不出来,就到田地里解决。2022年夏天,“小白西瓜”2.0版问世,“血统”纯正的种子受到认可。当年,东吴镇种植“小白西瓜”面积150余亩,今年达到500余亩。
在天童老街改造项目中,东吴镇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让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力量沉淀到了老街里,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对样本点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老街,实现了老街新旧风貌的无缝衔接。书店、老钟表店、剃头店、咖啡店、木作店……目前,老街村民自主经营店铺已超过60家,每年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年均收入达1200万元。
多元化发展为东吴乡村振兴加码助力。“大学小镇”模式让理论实践与乡村接轨,迅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今年4月,14位院士齐聚东吴对话“大学小镇”并举行研讨会,同时东吴镇发布十大标志性成果项目,涵盖共富风景线、文旅品牌、农业、乡村建设、特色文化、特色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大学小镇”模式下,东吴镇乡村振兴有了更宽的发展路径。
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可否复制?“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能否落地湖北?13日上午,考察团一行举行了乡村振兴学习总结交流会。
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高校130多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科研力量雄厚,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研究生是优势人才资源,众多高质量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构成湖北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多年来,湖北高校积极参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承担了大量精准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了十分密切的校地关系,也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打开了广阔天地。
会上,大家结合湖北发展实际和各自部门的特点,从政策、人才、产业、资金等各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努力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让智力成果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在省科协协调组织和有关部门机构支持下,尽快对接合作乡镇,争取纳入试点范畴,与地方政府联手创建系统性高校智力引领乡村发展新模式。”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宇波建议,根据我省实情和高校特点,重点选择合作基础良好、产业发展有潜力、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和群众参与意愿高的乡镇,通过深入调研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以市场机制保障创建工作的可持续性,让大学师生深入到乡村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科技服务社会和实践促进创新双向融合。
“高校应当因地制宜,重点帮扶一些具有很好的成长性、有望发展成较大规模的乡镇特色产业。”武汉轻工大学科发院副院长王璋倩说,该校将结合前期服务企业、成果转化效果好的案例,组建一支水平高、稳定性强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团队,将“大学小镇”经验转化为有效举措。
湖北省科协考察团团长陈兴荣表示,学习借鉴宁波“大学小镇”经验,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即一所大学的担当和一批科技工作者的情怀。“我们必须认真梳理湖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以‘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姿态,逐步推进实质性的‘大学小镇’湖北实践,努力将考察收获转化为实践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