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成 冷博峰
油脂是人类的三大营养素之一,食用植物油是人类的重要副食品,其重要性仅次于粮食,“油瓶子”里多装中国油,是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保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部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第一条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第二条即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这不仅明确了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优先序,表明了大豆油料仅次于粮食的地位,也对“中国油”稳产保供做出了明确部署。
一、端稳端牢“油瓶子”的重要性
受人口总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2022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425万吨,人均消费量为23.20千克;然而,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为30.7%,大豆仅为16.1%,过低的自给率严重影响着食用油产业安全。此外,大豆油料压榨后的副产物饼粕是畜牧业的主要蛋白饲料来源,对保障我国肉蛋奶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豆粕在饲料粮中的占比较高,国内饲用豆粕几乎全部来源于进口大豆,较低的饲料自给率也会影响到畜牧业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食用植物油和动物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国际供应链短板和较低的自给率导致大豆油料供给被“卡脖子”的风险不断加大。
二、多措并举,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
2022年,国家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采取工程性措施,下达工程性任务,从多策并施扩大豆、多油并举扩油料两个方面重点发力。整体来看,2022年,我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大豆和油料扩种超出预期。大豆种植面积1024万公顷,增加183万公顷,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产23.7%,首次迈上2000万吨的台阶,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油料生产稳步扩大,种植面积1314万公顷,增加4万公顷,产量3653万吨,增产1.1%,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6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相对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大豆油料政策更加清晰,对扩种大豆油料做出了更加明确的部署。
(一)丰富大豆种植模式,完善大豆生产补贴,推进相关保险试点
农业农村部2022年在多个省份试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利用间作套种方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保证玉米产量稳定的同时提升大豆产量,试点成效显著。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推进,强化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国内大豆产量。
实施粮豆轮作,发挥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营养状态,可以进一步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结构,缓解土壤板结,对东北、黄淮海地区下一季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充分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等农作物,对实现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育成一批耐盐碱大豆品种,降低盐碱地含盐量技术日趋成熟,这为稳步开发盐碱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目前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实施,对玉米和大豆种植户按照种植面积发放现金补贴,对保证农户种粮收益,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将进一步增加补贴总额,调高大豆补贴标准。
完全成本保险为保险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目的在于减少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造成的损失;种植收入保险主要是保险农产品价格和产量,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目的在于减少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目前,我国主要针对三大主粮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2022-2024年,我国在内蒙古4个旗县和黑龙江6个县实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2023年推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县全面扩大覆盖面。
(二)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加大冬闲田开发利用
我国是油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种植面积超1亿亩、占油料面积的50%以上。2021年油菜籽年产量1471.4万吨、折油500万吨以上、占油料产量的近40%,对提高油料产能、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发冬闲田种植油菜,有利于充分开发现有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不同,冬油菜的最大优势是不与粮争地。目前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云贵等地区的冬油菜生育期一般在200天左右,通常在10月播种,次年4-5月可收获。油菜收获后恰好赶上水稻种植,秋后水稻收割后又正好赶上油菜秋播,稻油、稻稻油轮作已成为冬油菜主产区的主要种植模式。
推行稻油轮作可以有效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粮食产量。油菜叶面占到生物量的15%,最后会全部还田,成为天然绿肥;油菜根系具有特殊物质,能够释放土壤中的磷元素,其独特的生物熏蒸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施用化肥和农药。因此,科学轮种油菜可以有效提升“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江汉平原的一项种植实验表明,轮种油菜每年可以提升旱地有机质0.2%,水田有机质0.4%,使下一季的玉米每亩增产5%,水稻每亩增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