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茹 陈军亚
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拓展群众增收致富途径,成为该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
为此,郧西县坚定“能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以户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农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小池塘、小商店、小餐馆、小作坊等“七小业态”,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小微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
1
“七小业态”的发展举措——
量身定制,量力而行
针对庭院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郧西县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原则,精心培育“七小业态”,让农村“方寸闲地”变身“增收宝地”。
一是科学规划,因需调整。郧西县在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禀赋及农户条件后制定了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其一,由村委收集群众对于业态形式的建议。比如,沙沟村党员干部逐户宣讲并现场征集群众意见,如今2公里的乡村集市上已兴办起15家豆腐、花馍、凉皮、酿酒等传统家庭作坊和20家特色农家乐,村民成功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其二,由农户自主经营个性化、差异化产业,丰富庭院经济内涵。比如,神雾岭全村培植包括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生态酿酒、小吃等业态22家,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在发展庭院经济,小庭院真正汇集成户户增收的大产业。
二是明确业态,因户施策。郧西县结合食用菌(蔬菜)、马头山羊、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料、生态渔业六大主导产业,构建起“一户一业、一户多业”的发展格局,并由农户自行确定庭院发展范围、规模和类型。基础较薄弱的农户从事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户则开设小作坊、小商店等;部分农户通过经营多种业态拓宽增收渠道。比如,神雾岭村一家酿酒坊主还同时种植玉米、养殖牲畜、经营农家乐,酒坊主表示,“酒哪用运出去,都抢着上门来买,根本不够卖。”庭院经济以其经营灵活、管理方便的特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农户就近就业。
三是定向培训,因人置业。郧西县依据农户的家庭状况、文化素质、就业技能等因户置业,努力实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具体而言,一方面扶持“半劳力”发展“技能型”业态,开设“企业订单班”“产业培训班”“家庭培训课堂”大力引导农户从事泥瓦木匠、非遗文创、传统手工等行业。另一方面,支持“全劳力”发展“创新型”业态,开展订单式、上门式培训,重点扶持有意愿学习新手艺、从事新行业的脱贫户、监测户。比如,沙沟村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相关技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户的多业态发展需求。
四是建立规范,因业管理。为充分发挥庭院经济的正向激励效应,郧西县实行因业管理的办法。其一,作坊、餐馆等工商业经济形态由农户自行报备并进行自我监管。目前县域范围内所有食品生产及销售的从业者均须取得营业许可并进行备案登记。其二,种植养殖业等农业经济形态则由村集体给予技术和管理指导。比如,店子镇成立了技术服务队给予农户分类指导,逐步实现“小庭院”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这样既保留了农户经营的自主性,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能够不断促进庭院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是落实奖补,因绩激励。郧西县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针对不同主体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首先是根据农户个体劳绩予以奖励。比如,沙沟村制定了《沙沟村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以积分制提升村民致富效能。其次是根据产业人才业绩予以奖励。比如,对入选县级马头山羊产业发展优秀本土人才的,授予“羊专家”称号,并给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最后是根据村集体成绩予以奖励。各庭院经济示范村经验收合格后均可获以奖代补资金10万元,村内示范户可获3000元。该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