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政府办
兴山县因村制宜念好“三本经”,发展“九型”模式,即闲置资产盘活型、自然资源开发型、积累资金运作型、重大项目拉动型、村企联办发展型、能人创业带动型、土地整合运营型、帮扶资源助力型、特色经济自营型,力促村集体“家业”发展突围、不断壮大。全县95个村(社区)首次实现经营性收入村村过10万元目标,涌现出50万元以上强村4个、30万元至50万元优胜村16个、20万元至30万元进步村26个。
1
念好“三资经”
依势招财稳“家业”
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引导各村(社区)依托各自“三资”优势,以产引资、以地招商、以钱生钱,稳住集体经济发展“基本盘”。
一是“闲置资产盘活型”开路,把“尘封”的家底用起来。全县58个村在盘活村集体资产上做文章,对闲置厂(场)房、水库、堰塘等集体资产,通过改造升级,引进市场主体,实行使用权或经营权租赁、承包、转让。
二是“自然资源开发型”搭台,让“沉睡”的优势动起来。全县42个村充分挖掘村域内山、水、林、风景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通过招商租赁,开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三是“积累资金运作型”助阵,使静止的“元宝”转起来。全县14个村充分利用集体资金,入股企业,购买门面、厂房,以钱生钱。峡口镇平邑口村在三峡库区移民、高速公路征地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金,从2011年开始,该村以30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兴发集团,每年稳定分红15万元。
2
念好“机遇经”
乘势聚财壮“家业”
引导各乡镇各村抢抓各种发展机遇,乘项目、企业、能人之势,畅通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顺势赋能,孵化“重大项目拉动型”。水月寺镇南对河村地处沿江高铁宜兴联络线两个标段,村两委抓住这一机遇,着力做活化解争议地、归口河滩地、回笼厂房地、盘活闲置地“四篇文章”,主动与高铁建设项目对接租赁,拉动村集体增收23万元以上。近年来,全县先后有37个村在高铁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中捕捉到发展机遇。
二是共建互赢,打造“村企联办发展型”。在开发盘活村集体“三资”过程中,全县33个村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通过经营共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抱团发展、村企共赢。
三是招贤聚才,培育“能人创业带动型”。各乡镇举办“兴才沙龙”66场,吸引56名在外能人回村兴业,带动村集体增收。全县涌现村书记“领飞雁”10名、村组干部“骨干雁”90名、无职党员“双带雁”1000余人。
3
念好“市场经”
造势生财扩“家业”
始终把无“三资”家底、无区位优势、无产业基础的村作为突破性发展集体经济的重点和难点,推动各村扩大视野、拓宽门路,培植新的发展增长点。
一是筑巢引凤,催生“土地整合运营型”。全县15个村克服无集体土地的劣势,依法依规连片流转村民土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土地“升值”。在此基础上,广招农业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村集体通过土地租赁或入股创收。
二是借鸡生蛋,拓展“帮扶资源助力型”。湖北联投集团是黄粮镇火石岭村的结对帮扶单位。火石岭村充分利用帮扶单位的强大资源优势,与帮扶单位搭建起本村农副产品销售链,推动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水月寺镇郑家埫村借助长江大学技术优势,发展白及12亩,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据统计,全县共有18个村在巧借帮扶外力中受益。
三是开源造血,创办“特色经济自营型”。水月寺镇梅坪村集体“无三资”,发展“无门路”。在努力对接市场中,捕捉到盆景产业发展信息,引来技术人才,办起金弹子苗木种植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引领带动昭君村劳务队、金乐村莲藕葡萄基地、金家坝村童梦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经济新项目、新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