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实验小学 郑文 沙洋县水利和湖泊局 郑俊峰
荆门人大都知道三干渠,那是一条由原烟墩至掇刀总干渠分流自西向东全长75.72千米的干渠。总干渠在掇刀分流为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一干渠为西干渠,主要灌区在当阳、远安和南漳)。二干渠主灌荆门南、西南片区,尾水流入荆州八宝联合水库。四干渠主要灌荆门北、西北及钟祥部分片区。三干渠则主灌掇刀、沙洋、钟祥3个县(市、区)的14个乡镇,灌区面积为135.13万亩,占整个漳河灌区总面积的54%。三干渠西起掇刀进水闸,一路东行,绕五岭包,过雷集、柴集、楝树店、大碑湾,抵沙洋。尾水东入汉江,南入长湖。1962年正式建成投入运行。三干渠是荆门中部地区农业灌溉的“主动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特别是荆门建市以后三干渠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效益发挥怎么样呢?笔者现将所见所闻所想见诸笔端,以抒发一个三干渠灌区受益人对三干渠的真情实感,同时表达一个荆门人对建市四十周年的感慨和颂扬。
一个花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只是一瞬间,然而,三干渠带给灌区人们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安宁和幸福,她早已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如果把三干渠比作一个人的话,不妨把过去的几十年历程看作是走过了少年、青年时代,如今正值壮年的不平凡的人生,至今她仍然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向灌区人们奉献着她的全部。
通水之后的前几年,那是其少年时代。懵懂少年顽皮无羁,少不了要充实打理。刚通水的三干渠渠水所到之处,有的地方受阻,还需清理;有的地方还需适当取弯,以保证流水通畅;有的地方还要筑堤,增加原堤高度,以保证大水到来时不外溢;有的地方要埋设涵管,以方便沿渠人们取水,总之,为了驯服渠水,人们没少想办法,通过政府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努力,收敛了少年的放荡和野性,让其端正了服务态度,提高了奉献精神,灌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有保障了。
再后来的几十年,三干渠来到了青年时代。青年稳健丰实,作为担当的特点充分显现。三干渠的建成,刚开始受益面仅限于沿渠道的农田,为了把触角伸得更远,让荆门中部地区所有的乡镇受益,政府决定修支渠,让主动脉的毛细血管更加丰富,扩大受益面。据资料介绍,三干渠下有支干2条,分干6条,支分干5条,毛渠就更多了。修建这些支渠,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和修漳河水库一样同样要开山劈石,同样要挖土筑堤,也同样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马坪(现官当)支渠的修建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条支渠经曾集范店、龚庙、泰山再流入原马坪公社境内,全长17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投入劳力大约3.5万个,开挖土石方61.82万方,总投资近百万元。这条支渠的修建,使远在官当并且沿渠至官当的所有农田再也不会因干旱发愁了。支渠的修建,丰盈了三干渠的实体,增加了受益面,也提升了三干渠自身的价值。同时,水利部门结合灌区89座水库、泵站、港坝、河流联合调度,运用三干渠灌区大、中、小、蓄、引、提等各种水利设施,连通135万亩农田,千方百计提高供水量,使年均供水达到1.53亿立方米。三干渠的作为担当荆门中部地区人民真可用感恩戴德来形容。
83年荆门建市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建设更加重视,民生至上、水利为先的理念更摆放在各级政府之首,三干渠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和活力。如果说60年代的三干渠是基础建设,那么近些年政府的投入则是给步入壮年时代的三干渠强身壮骨、美化装点,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干渠不仅仍然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她的如诗年华,一如既往地实现其自身的宝贵价值,而且在人们的打理下,更美了,更具观赏性了。你看,原来渠底的杂草泥巴不见了,水泥硬化的渠底平平整整,而且通过清淤,渠底更宽了,流水更畅了。渠道涵闸及两边的坡面也采用衬砌技术完全硬化了,过去每年放水时,渠堤垮塌,河道阻塞,直接影响水流速度,如今再也不会有此现象了。更值得称道的是现在的渠堤也用水泥硬化了,拐弯处还设置了安全防护栏,如今当你驾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行驶在宽阔的渠堤上,畅行无阻,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水时,哪里会想到这里不是城市道路,而是在沿渠乡村游呢?
三干渠上桥的变化也是装点的一大亮点。渠水刚通的那会儿,桥梁很少,人们要到河对岸,常常要弯几里路才有一座桥,很不方便,而且还是木桥,也不安全。后来人们想办法改造了这些木桥,取而代之的是预制板水泥桥,但也只是简易桥,桥面很窄,没有护栏,勉强可走手扶拖拉机,没有安全感,也听说有骑自行车掉到桥下的。如今,过去的这些桥完全不见了,前几年,政府组织人力物力,重修了三干渠上所有的桥梁,现在水泥桥面宽阔平整,完全可以满足车辆通行需要,栏杆坚固且美观。夏天的夜晚,这里还成了人们纳凉的好去处。今天的桥是安全桥、放心桥、幸福桥。据统计三干渠上大大小小的桥梁有几十座之多,这些桥的改造修建虽不能说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也可以说是“石桥渠上架,南北变通途”。三干渠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人们打理你、装点你,让你随着人们的生活一样更加美好,这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情回报。
如果说漳河是荆门人的母亲河,那么三干渠水则是滋养荆门中部地区135万亩土地上人民的乳汁。三干渠灌区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条水渠所带给人们的恩赐。通水半个多世纪来,三干渠管理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灌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变渠道为河道,变串灌漫灌为精准灌溉,让效益发挥最大化,使过去十年九旱之地变成了荆楚粮仓。2022年是自1961年以来的又一大旱之年,据气象资料记载,2022年夏天荆门持续干旱前后达80天左右,面对如此大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压缩一切用水,全力保农业,关键时期漳河开闸,三干渠放水,老百姓说,要不是漳河三干渠恐怕粮食要绝收,人畜无饮水,人们的生活情景和整个社会现象难以想象。秋收后,又是长时间干旱,为了满足冬播需求,三干渠还放水秋灌,保证了农民冬播的顺利完成。
三干渠这条载入荆门水利史册的漳河干渠,记载了荆门水利建设的变迁,折射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决心以及政策的英明伟大,也是荆门建市后农业农村面貌巨变的最好例证,同时,三干渠的修建也是几代荆门水利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还是荆门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的最好见证。
一脉渠水贯西东,万亩农田甘露送。建市四十貌更新,不负时代再建功。三干渠,愿你永葆青春,价值永存,行稳致远,奉献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