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8日

让“油瓶子”多装中国油

2023年6月号《三农研究》特刊已于6月24日出版,我们在此摘录了部分文章精华,与您分享。您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阅读全文,同时浏览本期特刊其他文章。

油脂是人类的三大营养素之一,食用植物油是人类的重要副食品,其重要性仅次于粮食。受人口总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2022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425万吨,人均消费量为23.20千克;然而,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为30.7%,大豆仅为16.1%,过低的自给率严重影响着食用油产业安全。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李谷成,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冷博峰,共同撰文《提升大豆油料生产能力 端稳端牢中国“油瓶子”》,提出具体的观点和建议——

实施粮豆轮作,发挥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营养状态,可以进一步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结构,缓解土壤板结,对东北、黄淮海地区下一季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充分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等农作物,对实现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稻油轮作可以有效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粮食产量。油菜叶面占到生物量的15%,最后会全部还田,成为天然绿肥;油菜根系具有特殊物质,能够释放土壤中的磷元素,其独特的生物熏蒸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施用化肥和农药。

科学轮种油菜可以有效提升“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江汉平原的一项种植实验表明,轮种油菜每年可以提升旱地有机质0.2%,水田有机质0.4%,使下一季的玉米每亩增产5%,水稻每亩增产9%。

如何以“小家庭”撬动“大治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基层治理的基石。近年来,竹溪县持续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家规家训家境”建设,选树“五好”家庭,讲好家风故事,创新家教方式,建立家庭档案,激活家庭细胞,推动由“小家好”到“大家好”、再到“全民好”。

今年初,竹溪“家规家训助力基层治理”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四个一批”典型案例。竹溪县委书记柯尊勇在本期《三农研究》上,发表署名文章《以小家庭撬动大治理——竹溪县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谈到怎样确立家庭遵循,构筑家建精神谱系——

走访“百家姓”。对全县20余姓氏大户的家规族训进行探源,寻征老谱家乘30余套,组织编印了《竹溪县家规族训辑略》。

整理 “百家训”。本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教家立范、与时俱进”的原则,提炼传统家规家训的合理内容,建立以慈孝为道德原点、以“勤、孝、礼、义、德、信”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六德。

确立“百家循”。组织开展人立言、家立规、村立约推进行动,明确治家格言,修订村规民约,确立家庭新规矩。组织开展“褒奖礼”“故事汇”“授匾额”等多种形式的褒奖活动,让“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让更多人知家训、定家规、讲家教、正家风。

同时,利用家庭宴会、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宗族祭祀等场合,老辈子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家人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以家教好促进家风正。

学习昆山 最要学习的是机遇意识

2023年春季,省委党校县(市、区)党政正职进修班前往江苏调研学习。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平作为其中一员,在领略到江苏“强富美高”建设的新成就,特别是昆山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后,撰文《加快推进强县工程的探索与思考》,表示“学习昆山,最要学习的是机遇意识”,并分别从第一二三产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机遇,抓住了就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抓不住就会被时代抛之脑后。昆山抓住的机遇,本质上是上个世纪,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机遇。形势正在变化。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这对宜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湖北作为中部支点,到全国各地的距离都相对最优,这种优势叠加湖北的其他优势,必然会吸引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产能向内地转移。彼时,沿江沿线的交通枢纽城市,如果能利用好交通优势,把基础设施建好,补齐运营企业和物流平台的短板,把人流、物流循环起来,就很可能成为新的价值高地,吸引企业和项目落户,形成良性循环。

县域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赶超?当前,宜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产业发展,特别要发展既有一定科技含量又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形成稳定增长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民留得下来,由农业人口变为产业人口,进而变成城市人口,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黄石凉山村农民增收问题调查

凉山村隶属黄石市西塞山区河口镇,毗邻西塞山工业园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原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23人,由于近年工业园区发展,当前只剩下5个村民小组478户。

近期,西塞山区委书记晏勇到凉山村蹲点后,在《凉山村农民增收问题调查》中表示——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内生动力。要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将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农民培养成党员、村干部后备人选,将有经营头脑、管理能力、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班子中,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发挥政府职能,提供增收支撑。以规模适度、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为导向种植农产品,避免与周边区域农业产业同质化竞争。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成效突出的农户,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提高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发动区直部门、辖区企业,对凉山村周边村庄的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进行直销,提高销售效率。

创新方式手段,加快科学发展。梳理村级闲置集体资产,通过拍卖、整修、租赁等方式,提高使用效益,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村集体的耕地、荒山、荒地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强化利益联结,稳定供求关系;突出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等认证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收入。发挥城郊型农民优势,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城务工竞争力。为农民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倡导工业园区企业,创造条件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保障。要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从事种植养殖、互联网等行业的带头人,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郧西“七小业态”庭院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郧西县坚定“能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鼓励农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小池塘、小商店、小餐馆、小作坊等“七小业态”,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小微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硕士生孙茹,在陈军亚教授指导下,结合实地调查,撰文《郧西“七小业态”庭院经济的调查与思考》,谈到——

因户施策、因人置业是小微经济业态兴旺的首要前提。小微经济能够引导农民破除小农观念,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效益。而要真正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必须综合考虑农户自身条件和当地资源禀赋,因人而异地给予其发展建议。

依托优势主导产业是小微经济的活力来源。小微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因此要从源头着手,依托区域内样态各异、经营灵活的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小微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盘活零散资源是小微经济的关键要义。小微经济既是村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备形成规模效应的可能,要由“小而精”迈向“广而深”,必须促成沉睡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激活内部动力是小微经济的有力支撑。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微经济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障产品的更新换代,还要加强对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对于山区农业县而言,若不发展庭院经济,愈加严峻的人口外流形势会进一步加剧资源闲置境况。

--> 2023-06-28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31410.html 1 让“油瓶子”多装中国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