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2日

多彩舒家岭共绘同心园

——京山市“红石榴家园”示范点探访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刘璐瑶 通讯员 成丽平 余舟

京山鹏昌公司、湖北神地科贸公司、农谷地奥公司,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郑建平家庭农场、京山思诚蔬菜种植合作社,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一个村庄,能释放多少让人安居乐业的“幸福能量”?

盛夏时节,农村新报全媒记者来到京山市“红石榴家园”示范点——京山市钱场镇舒家岭村,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别致精美的小洋房,十几米长的文化墙上,少数民族文化墙绘图案格外夺目、靓丽。

开放、友好、融合。30多年来,土家族、彝族、苗族、壮族、侗族、水族、黎族、蒙古族、哈尼族等9个少数民族40多户村民共150多人,从恩施、云南、广西等地自发搬迁或嫁到舒家岭,和当地2000名汉族村民团结一心,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个小山村不断发芽、长大。

“舒家岭村红石榴家园是钱场镇民族工作的一块特色品牌,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红石榴家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促进民族团结,绘好钱场发展的新画卷。”钱场镇党委书记刘文明表示。

“外来客”成“本地汉”

土家族四兄弟移民舒家岭

“如今,村里的路四通八达,家家都盖上了楼房。平时我就喜欢和乡亲们唠唠家常、种种地,日子过得很是舒心。”村民程绪祥一边陪孙子在屋前凉亭玩耍,一边咧着嘴笑。

近年来,从破旧土房到砖混结构小楼房,他家收入翻了几番,儿子娶了媳妇,女儿在广州买房安家,又添了俩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程绪祥一家的幸福生活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1991年12月,利川人郭大孝从宣恩县委书记调任京山县委书记。宣恩山大地少,京山地平田多,郭大孝建议部分宣恩村民搬到京山生活。

程绪祥兄弟四人率先响应,相继移民至舒家岭。从“外来客”到“本地汉”,时间一晃便过去三十几年。“当年我们兜里揣着全部家当5000块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从盖房到置地,村里和乡亲们都帮了不少忙,完全不把我们当外人!”想起过去,程绪祥仍记忆犹新。

在村里的帮扶下,这些年,他种了12亩地,平时打打零工,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前在宣恩老家山路多,在京山,去哪都很方便,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们老两口可以安心在这边养老啦!”

哈尼族姑娘当京山媳妇

能歌善舞建舞团

千里情缘一线牵。一次偶然的机会,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姑娘飘处在西双版纳景区表演节目时,和前去旅游的京山小伙刘立圣一见钟情。为了这段难得的感情,飘处毅然决定远嫁京山。

2010年12月,刚到舒家岭的飘处因为生活习惯等问题,常常感到“水土不服”。“但在村里的日子,我过得很开心、幸福。大家看我年纪小,都很照顾我。我也舍不得走了。”飘处笑着说。

舒家岭村十分重视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在修文化广场、开展文艺活动时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并鼓励她们上台表演。

少数民族女孩大多能歌善舞,飘处也是一样。刚嫁过来,她就被村民推荐参加本地乐队、歌舞团演出。村里只要举办大大小小节会活动,她总是和丈夫一起出谋划策、参与表演,发挥自己的特长。

近年来,为响应村民的需求,飘处利用自身优势组建TS舞团,除了为乡亲带来热闹的歌舞表演,还走出村子,到周边乡镇,甚至到荆门、天门、钟祥、沙洋等地演出,每场每位演员收入300至500元,高峰期一年可演出200余场。

十个民族一个村

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咯,吃得好、穿得也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85岁的土家族婆婆吴银香感叹道。她的老伴、儿子都已去世,易地搬迁让她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发放低保、慰问物资等福利,村里都少不了她。

“村里对我们一视同仁,看病也有政府帮助,我们个人每年承担的费用最多不超过5000元,生活压力减少很多。”患有残疾的土家族爹爹汪平安搭腔。

近年来,舒家岭村实施暖心工程,村便民服务中心专设民族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除民政、就业、计生、劳动保障等常规服务外的专业政策性服务,并及时将低保、脱贫户等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群众,积极为大家排忧解难。

“不管是搞建设还是发福利,村里一视同仁,大家互帮互助,永远是一家人。”舒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曾安发说。

钱包鼓了,村民日子就舒坦了。“打工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呢!”六组组长蒋宏友是土家族,初中毕业的他自学电工,凭借一技之长,在位于该村的企业农谷地奥公司担任机电维修班班长。

目前,舒家岭村还有3家有机肥厂和两家禽蛋加工厂,其中一家年产值8000万元吸纳村民数十人长期就业。

--> 2023-07-22 ——京山市“红石榴家园”示范点探访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34940.html 1 多彩舒家岭共绘同心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