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
近年来,十堰市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单纯注重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并重,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大力推进,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紧密结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打造竹山山区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区。
融合智慧农业
打造休闲观光园区
“竹山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始终把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和市农业农村局决策部署,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大建设内容,开创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特别是打造竹山山区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竹山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兴恕说。
初夏时节,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只见青翠的茶山、平阔的大道、碧绿的荷塘、美丽的民居,村头古树葱茏,古井清幽,树下游人如织,处处生机勃勃。
“我现在每年有3万多元收入。家门口既能挣钱还能顾家,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村民万永禄在村产业园里打扫卫生,虽然天天忙,但心里高兴。
集智慧农业、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五福龙井农业创意产业园项目,已经为包括万永禄在内36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长期就业60多人,短期临时就业300余人。项目全部竣工后有望吸纳周边5个乡镇、4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有力地提升了竹山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产能,还为加快竹山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起点谋划。
自2019年机构改革后,竹山县整合农业农村、国土、水务、财政、发改等部门职能优势,成立县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从此,结束“五牛下田”之势,形成“统一资金筹措、统一投入标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的“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以县为主体、县镇村联动、横向协调、多方参与,积极推进的强大合力。
竹山县机构改革后正式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始终按照优先在“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密集区、农旅融合示范区”的原则,因地制宜,以实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高效节水、土壤改良等工程为主,提高建设效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实现高标准农田在建设数量和质量上双提升。
“现在路通了,稻田平整了,可以机械化了。”宝丰镇深沟村2组村民程声明,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收稻谷靠人工挑,打谷靠人工链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这里的水稻生产采用了机械操作。
“项目未建前,如果遇到雨水多的汛期,这时候水已漫过秧田。”深沟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文峰介绍,现在惠农政策很好,实打实,有油菜种植补贴、水稻保险补贴、良种补贴等,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要村民出一分钱,建好后村民受益,机耕机收,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效益,以前荒芜的地多,现在没有了。以种水稻为例,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请人工成本为150-200元/亩,现在用机械只需80-100元/亩。
融合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网红打卡地
7月7日早上,竹山县文峰乡轻土坪村村民王大爷在该村正心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轻土坪村干净整洁的环村路两旁种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花草间交错矗立着几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清廉村居文化墙上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呈现出天蓝、山绿、地净、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轻土坪村先后被授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美丽家园示范村”。
竹山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紧密结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打造山区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区。
“这一片900亩,已规划进入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即将开工。”擂鼓镇西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向继明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介绍,西河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生态优美,成群的白鹭常年栖息于此,赋予村庄诗意灵气。2021年下半年,村里联合县里的一家策划运营公司,建起“稻香西河诗画田园”,目前,开展美丽乡村游及学生研学经营,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约2万人到访。
从中受益的村民方丽,经营着小芳农家乐餐厅,去年8月开业至今,已赚得盆满钵满。“这屋里的窗,是政府统一资助换新的,这屋前原是一个凼子沟,现在填起来了,铺了地砖,政府也给予了补助。”方丽的丈夫在外打工,她照顾2个小孩上学,刚开始,总觉得自己闲着没事干,是镇村干部动议并帮助,开了这家餐厅。
小芳农家乐的食材,大都来自方丽自己家养的鸡鸭,自留地种的蔬菜,顾客们品尝的是原生态的农家菜,且价格实惠,因此回头客盈门。
“全村现有7家农家乐、8家民宿,以后还会增加。”擂鼓镇镇长朱威介绍,为了让农户都参与进来,村民的窗户更新、门前的晒场平整,政府都给予资金补贴,路边的花坛、绿化带等公共部分建设全由政府承担。
擂鼓镇西河村只是竹山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官渡镇小河村、宝丰镇龙井村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出集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成为高标准农田样板工程;楼台乡塔院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一规划改善道路、桥梁、沟渠、塘堰等生产生活设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实现“治一方农田、美一方家园”的目标;宝丰镇桂坪村中药材基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田间道路工程,着力推进药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优美的环境加上漫山遍野的芍药花,每年夏季吸引大量游客打卡。
融合共同缔造理念
打造农田建设山区样板
“以前农户种地自己挖沟引水,跑漏严重,现在项目完工后,村民用水方便且有保障。工程的顺利完工,得益于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镇村党员的拥护赞同、助力,因此,很受老百姓欢迎。”7月6日下午,双台乡吉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婷,看着今年6月建好的200多亩高效节水“河岸工程”项目,激动不已。
据介绍,该项目还将惠及农业产业,该村竹山县诗竹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诗竹,种植有34万棒香菇,他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嫁接管道使用项目中的水源,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建成后将大力促进其香菇生产。
在双台乡普渡村,今年上半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900多米护田河堤和机耕路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近百亩,惠及60余农户,极大地改善了普渡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旱涝保收,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
驻村第一书记胡升,由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派驻村近两年。他赞扬县农业农村局对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力支持,他说,这里的山地低洼容易受灾,以前村民在这里种地是靠天吃饭。项目实施时,为协调解决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比如涉及到占用村民的河滩地,要化解相关矛盾,工程完工后,会增加耕地,有时会轻微地改变河流的走向,可能会增加另外一侧村民田地的旱或涝几率,也许会引来新的纠纷,通过党员带头,村两委积极化解,村民个个满意点赞。
近年来,竹山县因地制宜,通过“五个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高效发展。
坡改梯工程。坡耕地是制约竹山县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坡耕地面积原来占全县耕地面积1/4。坡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一直以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今年以来,以马岭村坡耕地为试点,积极探索坡改梯工程实施的新路径和运行新机制。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拓宽补充项目区耕地数量和耕地粮食产能渠道,提升耕地质量。同时,由于配套了田间道路工程,农机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不断破解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及耕地撂荒等问题。
农田防护工程。例如双台乡普渡村的农田护岸修复工程,不仅有效改善河道周边景观及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能较好地提升农田防洪排涝,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高效节水工程。溢水镇五房沟村,通过竹山县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工程,修建蓄水池、铺设输水管网,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安装计量设施等措施,形成了节水、节肥、节工、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品质、提高产量等方面的优势,为当地农业种植环境带来质的改善。
田间道路工程。在擂鼓镇田垭村,曾有一条田间路高低不平,晴天让进出生产的农机颠簸“跳舞”,雨天则“浑身躺泥”。当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下达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兴恕第一时间安排农发办负责人到现场查勘,根据村民及镇村实际需求,将其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如今路修好了,农业生产顺利了,村民心中的路也就铺平了。“这些硬化后的路段非常方便农户下地种庄稼,感谢农业农村局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看着每天都要走的务农路平坦结实,田垭村党支部书记师贞翠感叹。
田块整治工程。在地处竹山县北部偏远山区的双台乡关沟村,以往的田地,闲的闲、荒的荒。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关沟村村委会附近的150余亩地实施田块整治工程,将原来的“巴掌田”改造为集中连片的良田,合理改善了30余农户田地种植环境。
融合能力作风建设
筑牢质量监管防护墙
“这是去年修好的,原来是一条山沟,这个路,以前人走上来都不容易,就别说种庄稼了。”双台乡罗家村村民敖仕文感叹,通过农田建设,以前的荒地,变成了水稻良田。
7月6日,调研的双台乡党委副书记李扬介绍,此项目去年5月竣工,新修渠道长2.5公里,惠及周边约150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非常明显,这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加上这新修渠道的加持,可以断定秋季水稻丰收的美景。
一旁的双台乡罗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赵兴洋,指着路边的一间村民小屋介绍,这个闲置的房屋将用来安放农机器具,并作为后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点。
近年来,竹山县统筹“建、管、用”于一体,建立“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运营机制,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竹山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试行)》,并先后在麻家渡镇刘家河村、宝丰镇侯家湾村等地组织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示范点。
通过签订管护协议、聘请管护公岗、建后管护激励措施等方式,逐步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管护经费来源为财政补助、村集体公益金提取和市场化运作等。县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对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运营进行补贴,有效调动管护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竹山县持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通过自我清查、开门纳谏等方式,强抓质量、安全、资金管理,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体系。竹山县纪委监委派出第六纪检监察组通过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监管,从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树立清风正气,创清廉高标”。
在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定期调度、挂点督查、突袭检查、定期调度、每周的监理审理例会等,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监管。制订了《竹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并组织培训会,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湖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湖北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从严管理农田补助资金。资金拨付进度符合要求,资金直达中标单位,确保农田补助资金安全。
组稿:文新 柯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