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见习记者 江车 通讯员 冯绍军 阮班明 陈声权
一张张方桌就地支起,万名游客嘬虾子、喝啤酒、看演出、赏烟花、逛夜市、买特产,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7月28日,夜幕降临,谷城县盛康镇美人潭广场人头攒动,“五谷深情·味在谷城”农旅博览会暨盛康第二届稻虾文化节的开幕,引燃整个山区小镇。
盛康镇、南河镇地处南河流域核心区,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底子薄弱。2022年以来,谷城整合1.15亿元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打破盛康、南河两地区域限制,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建设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
“从整村推进到整镇推进,进而跃升至片区推进,我们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3.0路径,实现了由‘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宴’向‘共办一桌宴,各炒几盘菜’的转变。”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表示,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示范区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全国富民强县先行区。
香茶、油菜、稻虾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闻着幽幽茶香,漫步盛康镇2300亩茶园,翠绿的茶垄随着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
“示范区建设以来,改造原有低产低效茶园,扩大种植面积,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建设高效标准茶园。”望着蜿蜒而上的新茶路,南河流域乡村振兴项目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韩仕宇不禁感叹。
焕然一新的老茶园,引来了谷城小伙郑虎,他一口气和村里签订15年的租赁合同,开起农家乐。“当时看到这漫山的茶树、便利的基础设施,立马就被吸引。”7月27日一早,郑虎忙着招呼工人扫尾。
一天之后,乘着稻虾节东风,这家农家乐正式营业。“我们围绕盛康特色农产品推出主打菜品,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郑虎乐呵呵地说。
茶山之下,1000亩稻虾共作基地连片成网,中间的水稻郁郁葱葱,回字沟里的小龙虾欢快觅食。
每天天还没亮,双堰村村民唐元华就穿上工服,下地收笼捕捞小龙虾。“每天上市250公斤左右,收入7000多元,从6月开始,捕捞期能持续3个多月。”唐元华很是高兴。
像唐元华一样,基地里起早贪黑的虾农还有不少,这样的拼劲干劲,也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写照。基地负责人吴学波介绍,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可以生产粮食500余吨、小龙虾75吨,每年可为村民增收355万元。
香茶基地2300亩、油茶基地200亩、稻虾共作基地1000亩、油菜制种基地1000亩……在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在咱们示范片,大家可以通过参与片区工程建设、采茶等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等获得投资性收入,通过开办农家乐、种养稻虾等获得经营性收入,片区7291户22466人,人均年增收达到1200元。”见证着村民增收的喜悦,盛康镇党委书记尚安礼倍感欣慰。
游山水、购好物 盛康南河优势互补
沿着盛康镇,一路向南。叮叮咚咚的敲打声打破南河镇九里坪村早晨的宁静,工人忙着搬运、搅拌混凝土、硬化路面,大家各司其职,一座乡村旅游文化驿站即将竣工。
倚着莲花湖畔,坐拥百亩花海,开门有花,推窗即景。“驿站占地800平方米,投资650万元,集餐饮、住宿、会议等功能为一体,配套建有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南河镇党委书记李清哲介绍,驿站将于今年12月营业,届时年招待游客量预计达到4.5万人次,营业额达900万元。
“我们以南河流域为纽带,把2个乡镇7个村串珠成链,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包括农业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等3大类18个子项目。”谷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雷新安说,项目打破镇域限制,整合项目资金,成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和文旅发展优势,突出重点区域和主导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流金淌银一条河。
在驿站的对岸码头,停靠着40余艘游船,游船上彩旗飘飘。“高峰期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游人络绎不绝。”游船老板闻启涛说,今年“五一”前后游船正式运行,有时一天都有近万元的收入。
依托片区资源禀赋,按照要素互补、空间互应、资源共享的基本思路,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南河镇定位为“山水南河、四季花香,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盛康镇定位为“沃土盛康、稳粮兴农,农旅融合、共同富裕”,实现“游山玩水在南河,休闲购物在盛康”。
除了1.15亿元项目资金,南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还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随着旅游服务游客中心、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农业观光园区等项目依次落地,片区有了新面貌。
原来各炒各的菜,如今共办一桌宴。谷城县委副书记许杰锋介绍,在谷城,像南河示范区这样的片区共有5个,它们位置相连、自然情况相近、社会特征相似、血脉文化相承,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