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见习记者 郭崇乐
促进振兴乡村教育、教育振兴乡村,是办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目标路径。面对“强县工程、教育何为”时代之问,竹山县教育局因地制宜探索推进“1+5”模式,缔造“六心”乡村工程。
依托主阵地,办好操心事。竹山县探索多元办园模式,顺应现阶段城乡人口出生趋向,编制《竹山县2022—2035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争取专项资金6500万元新建幼儿园,新增学位1200个。争取编制部门批准招聘幼师20名,建设3个学前教育城乡协作型教联体,整合资源延伸2至3岁幼儿托位需求,向2至3岁幼儿提供安全的托育服务。
依托工作站,办好顺心事。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困境儿童是基层治理的脆弱薄弱环节。全县各乡村建成17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100%。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0余人次。开设“希望家园”37个,招募志愿者130余人,托管农村留守儿童2200余人。
依托农村安幼养老中心,办好暖心事。县教育局根据城乡学校生源变化,集结县民政局在推广养老服务同时兼顾安幼事项,形成“老带小、小伴老”的良性互助局面,全县已建成53个安幼养老中心、120个日间照料中心、203个老友之家。
依托托育托管机构,办好放心事。为有效解决年轻进城务工夫妇难找保姆、保姆难找的实际困难,积极引进培育托育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全县现有0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13家,其中已在卫健部门备案登记7家,备案托位840个,实际在托170人。全县审批留守儿童托管机构18家,托管儿童700余人。
依托童伴之家,办好爱心事。竹山县教育局、民政局会同县妇联、团县委选取7个乡村打造15个“童伴之家”。在溢水镇何家湾村,每天8点准时开放“童伴之家”,“童伴妈妈”总会站在“家”门口欢迎孩子到来。孩子们自觉早早过来,找“妈妈”辅导学业、讲故事、做手工。
依托“四点半”学校,办好民心事。竹山县开放18所乡镇青少年宫,办好“四点半”学校,精心解决“学生放学早、家长无法接、在家无人管、安全有隐患”现实问题。目前除寄宿制学校外,共开办“四点半”学校37所,参与教师1793人,参与学生258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