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9日

老师傅 擀出新路子

——探寻监利面点产业升级密码

面点培训班。

生意红火的包子铺。

智能化生产线。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马天意 通讯员 徐凯 冉幼武

监利毛市有三宝:面点、书法、毛市佬。

凭借做包子、馒头的手艺,监利毛市镇的面点师们从最初的“一块案板,两根擀面杖,三口之家”的家庭作坊起步,打造出“中国面点师之乡”,监利面点师遍布全国。

目前,监利共有超过15万名面点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开办包子店5万多家,品牌连锁店2万多家,带动全国近50万人就业。2021年,在人社部主办的“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网络投票中,监利面点师位列全国第二。

“围绕面点这一金字招牌,持续推动劳务品牌建设。”监利市副市长刘俊军表示,将继续加大“毛市佬”品牌扶持、培育和推广,不断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产业体系,让监利面点产业优势持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0余年发展,“监利面点师”历久弥新,“毛市佬”品牌叫响全国。农村新报全媒记者夏末踏访监利,探寻老手艺如何撬动面点产业升级。

政府搭台 面点技能学到手

晨光熹微,红城乡发展大道的面点铺前,热腾腾的蒸汽从十多层蒸笼里不断往外冒。

42岁的黄平法是这家店铺的老板,从事面点行业已有20个年头。“手艺是叔叔教的。在毛市老家,几乎人人会做面点,但大多依靠手口相传。”黄平法拿出手机展示微信群,在一个有422名成员的群里,不时有群友咨询面点做法、探讨口味。

“传统传帮带限于少数人群,难以普及,更多想要掌握面点技艺或精进技艺的群体无法得到系统学习。”监利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军介绍,今年以来,通过市就业训练中心已开办11期面点师培训班,延请高级以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式面点师授课,每期招生约50人,培训人数超过500人。

“包子是个精细活,回去好好揣摩,准备开店。”谭冰、赵梦霞夫妇刚参加完新一期面点师培训班,记了满满一本笔记。夫妻俩以前在外务工,家中长辈年纪越来越大,萌生了回乡当面点师的念头,正苦于无处学习技术之时,了解到市就业训练中心举办的面点师培训。

“每期培训期限6天,教授12个以上品种做法,以早餐类为主。”市就业训练中心副主任高伟介绍,学员结业目标为掌握80%—90%的学习内容,在培训结束后,老师将通过微信群提供1个月跟踪指导。

近年来,监利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不断加大对面点产业扶持引导力度,通过送技术下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举办和参加赛事节会,把技术送到家门口,累计受益人数近20万人次。

抱团发展 合力叫响金招牌

北有狗不理,南有毛市佬。如今,从监利毛市走出的面点产业枝繁叶茂,先后涌现出广州酷比爽味包、广州爱尚理、上海早阳、成都开心包等50多个面点品牌,各类品牌连锁店2万余家。

虽然行业影响力逐年增大,但个体分散经营、作坊式加工占多数,导致监利很长时间没有叫得响的面点品牌。

为此,监利成立市面点师协会,决定打造公用品牌。“咱们要做成像沙县小吃一样的全国品牌。”协会会长段正辉牵头,成立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对标沙县小吃,重新定位包子。

注册“毛市佬”公用品牌,将现有品牌资源整合,全市面点产业从业人员由传统“夫妻店”逐步转向“品牌连锁店”,过去的“散兵游勇”逐步转变为“集团军”,实现了品牌化抱团发展。

市人社局联合毛市镇党委政府、毛市佬公司,共同创建毛市佬面点产业孵化器,总投资近500万元,提供从参加培训到开店营业的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面点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出一批特色餐饮品牌。

市委、市政府借智借力,与武汉轻工大学共建“面点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及“监利面点技师学院”,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面点发展基金,用于宣传推广监利面点产业、面点企业孵化等。

此外,监利连续开展18届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举办4届面点美食文化节。高超的手艺、多样的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监利面点频频出圈。

如今,监利面点师这一劳务品牌已经成为年收入高达80亿元的金字招牌。今年5月27日,第四届监利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上,中国粮油协会再次授予监利“中国面点师之乡”称号。

产业升级 监利面点香全国

作为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监事和联合创始人的唐火臣,也是监利面点大军中的一员。

这些年,唐火臣通过自己的连锁品牌,带动家乡人共同致富,但他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于是他组建研发团队,历时3年,研发出仿人工擀皮机,代替手工擀皮,擀皮机生产的面皮不仅完整,而且大小、规格相近,极大地减少人工环节,提高效率。

在科技助推下,智能化成为面点产业发展趋势,机器替代人工,现代化生产手段,让面点制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位于毛市镇的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声轰鸣,却鲜有工人忙碌。一个个巴掌大小的包子在流水线上,很快完成制馅、和面、发酵、蒸制、速冻、包装等所有流程。

“公司目前有9条生产线投产,接下来还将引进3条。”公司副总经理朱大双介绍,以猪肉大包为例,一条流水线每分钟可生产60个,这些包子将通过物流发往外地。

相比传统手工制作,智能化面点生产虽更加高效、精准,品质更稳定。但产品口感如何保证?“别看制作车间没有多少工人,但每样产品背后却有不少面点大师的付出。”公司董事长余双红笑着说,“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至少需要3个月沉淀。我们邀请当地面点师及知名企业技术专家为顾问,经反复尝试后,开发出适宜流水线生产的产品。”

监利面点师走南闯北,传播着老手艺,擀出监利味道;而智能化、标准化制作的面点,则乘着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 2023-08-19 ——探寻监利面点产业升级密码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39035.html 1 老师傅 擀出新路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