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现有林地134.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2.36%;湿地31.3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2.11%;森林覆盖率44.99%,林木绿化率56.58%。近年来,全市以“四三联动”为抓手,把好四道关卡,积极探索护林员全周期管理机制,有效打通林草管护的“神经末梢”。
“三定”
把好选人关
定原则。坚持“三选三不选”(从本村常住居民中选,从熟悉山情、林情的群众中选,从身体健康的群体中选;村干部不选,流动性大的不选,有政治污点不选)原则,从优选聘护林员,解聘67名不符合条件的原护林员。
定名额。综合考虑行政村组区划、路网、地形地貌等因素,将全市134.9万亩林地划分为351个管护网格,平均每个网格3843亩,面积最大的6890亩,最小的496亩,每个网格聘用一名护林员。
定程序。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林业站审查、镇政府审定的流程,层层比选把关,确保所用人员选得准、用得上、留得住、管得好。全市共选聘护林员351名,平均年龄49岁,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37岁。所有护林员均由所在乡镇统一聘用,并签订管护合同。
“三进”
把好培训关
进课堂“手把手”教。市林长办会同各乡镇,每年开展2次护林员培训,重点讲解林业基础知识、巡林要求及注意事项,森林防火知识,护林员职责要求和巡林方式,全面提升护林员管护水平。目前,已开展培训3期,培训1100余人次。
进系统“面对面”悟。组织护林员集中下载生态护林员巡护系统,当面交流系统的注册、登录、使用等方面的实操知识,确保每一名护林员都能熟练操作、点开即用。由各林业站工作人员牵头,统一建立微信群,让护林员组团交流,开机就能报、就能问、就能学,有效打通信息交流通道。
进现场“点对点”学。组织护林员参与,邀请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实地讲解林下经济种植、笋竹两用林培育、果树管理等方面知识,让护林员掌握林业生产技能,全面提升带头致富能力。目前,全市护林员队伍中,已有50余人建有自己的林业基地。
“三明”
把好运行关
明确职责要求。制定护林员工作职责,明确林木保护、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有害生物监测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要求每月巡林天数不少于20天,每天巡护时长不低于2小时。森林防火期全天在岗或待岗,每天巡林次数不低于2次,巡林时长不低于4小时。
明确待遇保障。整合中央、省公益林、天然林发展资金和市政府配套预算资金(190万元)共330余万元,着力保障护林员薪酬待遇。按照基础薪酬5000元/人,绩效薪酬1元/亩标准,发放护林员工作报酬,实行多管多得,乡村护林员年人均薪酬由过去的4300元提高到了8970元。同时,按550元/人标准,为护林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明确标杆示范。及时发现和宣扬护林员中的好典型、好事例,让广大护林员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始终把责任区森林资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来管理,在管理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乐在其中。
“三化”
把好制度关
工作记录轨迹化。建立“市考、镇聘、站管、村用”管理机制,安装生态护林员巡护APP,规定巡林期间必须上线开通APP,实时记录护林员巡林轨迹和上线时长,逐日上报巡护轨迹、工作情况、问题隐患,接受统一调度,真正将护林员打造成移动“摄像头”、风险“预警器”。
督查提醒经常化。建立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按照不低于33%的比例,各乡镇、林业站每月不定期抽查护林员工作;市林长办根据重点工作需要,随机开展抽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报。今年以来,已印发通报5期、重大问题督办函4份。
结果运用严格化。制定《赤壁市护林员考核管理办法》,由乡镇林长办、林业站联合组织开展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基础薪酬发放依据;由市林长办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薪酬发放依据。今年以来,47名护林员因工作失职受到降薪处理,4名护林员因履职不力被辞退,更换不能继续履职的护林员17名,39名护林员因工作业绩突出,受到通报表彰,每人获得1200元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