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委办公室 谭显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不少地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坚持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以巴东县为例,通过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茶叶、柑橘、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8万亩,培育茶叶主体108家,柑橘主体181家,中药材主体104家。巴东郡贡茶、巴东红、巴东椪柑、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国内外,累计带动全县2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巴东县如何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我们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必答题”。
1
念好“土”字诀
用足乡土优势资源
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都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特产。土,不仅是气候、土壤,还包括文化、地域等。就巴东县而言,地域特色尤为突出,这里是土家族、苗族聚集地,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气候宜人,拥有“鄂西屋脊”绿葱坡和“华中凉都”野三关两大宝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富硒土壤占辖区总面积60%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积极推动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
一是注重彰显特色。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在擦亮柑橘、茶叶、中药材三张名片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培育蔬菜、烟叶、生猪、牛肉等其他特色农产品,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注重优化布局。我们在制定农业特色产业计划时,既要结合本地地理气候、物产条件和市场基础,又要跳出巴东看巴东,深入研究周边地区产业特点,在横向比较中明晰彼此优势,谋求差异化发展,及时发布“土特产”目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2
打好“特”字牌
因地制宜找准路子
产品要彰显特色,就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当前,巴东县在农产品特色上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巴东的椪柑、伦晚无论是甜度、口感,还是上市时间,都优于周边县市,但是知名度却赶不上秭归、奉节等县市。之所以存在农产品叫得不够响、销得不够旺等问题,症结在于没有突出“特”。因此,我们要在品质、品牌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一是在提升品质上持续发力。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需要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农产品。我们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等,推动产品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二是在塑造品牌上持续发力。鼓励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要善于给产品梳妆打扮,在各级主流媒体和城市宣传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支持茶叶、柑橘、中药材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茶博会、硒博会等展销活动,推动更多名优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
3
唱好“产”字歌
推动产业互融互促
产品最终要成气候,就必须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实践证明,一些地方发展比较好的特色产业,都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比如,毗邻的秭归县已建成全省首个柑橘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开发了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等100多个产品,实现从花到果、从皮到渣吃干榨净、零废弃综合利用,产品畅销140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做好“产”字文章,尤其要延链补链,形成产业共同体。
一是加快延伸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更多龙头企业,不仅要把特色作物种好、特色畜禽养好,还要做好产后的分级包装、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让越来越多“土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各地,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将产品培育同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纵深推进土特产+旅游、土特产+文创、土特产+科技等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民宿提档升级,不断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