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王慧君
“这种叶子如果不扯掉,辣椒始终是长不好的。”眼下,正是辣椒生长的关键期,宣恩县万寨乡向家村的种椒能手雷承富,听闻隔壁长堰沟村的辣椒长势不好,赶忙来指导。
这种跨村指导,在向家村、长堰沟、芷药坪、石心河4个相邻村已是常态。但在两年前,几个村子还是各自为战。
“我们都是挨着的,向家村发展产业热火朝天,我们这边却冷冷清清。”鲜明的对比仍让长堰沟村村民陈白秀记忆犹新。
4个村庄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能不能一起发展?不少村民提出这样的想法。
“我们本来发展得蛮好,这样会不会把蛋糕分了出去。”村民议事会上,向家村党支部书记覃浩心里打起了鼓。
但在一次浙江考察之行后,覃浩的想法有了转变:向家村有技术、有销路,其他3个村有土地,一起奔富路,搞得。
几番沟通下来,4个村成立了以向家村为首的联村大党委,并成立联村集体经营公司,除去企业运营成本,收益归联村集体所有。
发展产业第一步,就是土地流转,合并田块,平整土地。村干部拿着向家片区的总体规划,向村民一一讲解,同时逐户测量地块。很快,在向家片区,2000平方米的连栋科研育苗棚、1万平方米的立体种植连体棚和10万平方米的单体种植棚建了起来,引进5家市场主体,发展稻蟹共生、小龙虾养殖、大棚种植等产业。
抱团发展,几个村的村集体经济都有了稳定来源。“去年纯收入62万元,联村大党委留下部分运转资金,给每个村分了10万元。”覃浩说,今年联村集体收益有望超100万元。
“土地流转有租金,还能在村里务工,一年收入都要多几千块钱哩。”芷药坪村村民杨振凤算了一笔账。
在向家村联村党委的示范带动下,宣恩全县已发展出强村带动型、村村互助型、产业牵引型、城乡融合型等多种联建模式,成立联村党委(党总支)15个,覆盖72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