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稻菽丰稔,南漳县39万亩水稻陆续开镰。
地处荆山东麓,八山半水分半田,南漳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8%,打造有机水稻基地4.5万亩。粒粒优质大米,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
田成方 渠成网 路相连 粮田变良田
天蒙蒙亮,城关镇张家营村种粮大户郭学合便一头扎进田里。
放眼望去,田块方方正正相连,U型排水渠和灌水渠脉络相通,机耕道上铺满了碎石。
过去一到农忙,郭学合就要提前张罗,借机器、找人手。如今,他成竹在胸,“不急,在方正的大田里收割,几天工夫就能归仓。”
“小田改大田之前,200亩地,5台插秧机至少要干10天,现在5天就能完成。”郭学合算了笔账,过去一亩田的成本850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后,成本降低到600元,每亩增产60公斤。
南漳县农田建设中心负责人冯波介绍,近年来,南漳累计投入18.5亿元,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进行综合治理,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65.85万亩。目前,南漳将新建2万亩、改造2.5万亩高标准农田,力争年前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完工。
装上“千里眼” 云端“慧”种田
“轰轰轰”伴随阵阵农机声响,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金黄的稻田内,拖拉机、收割机来回穿梭,热闹的丰收景象尽现眼前。
“如今,咱们的农机都装上了‘千里眼’,开进田里走一圈,播种面积、收割面积就测算出来了,还能导航。”种粮大户赵新先乐呵呵地说。
今年,清河管理区147台收割机和拖拉机装上“智能北斗”终端,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确保颗粒归仓。
走进稻田,在一侧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站,只见农技站负责人曾祥志轻点鼠标,全区1.8万亩有机稻田立马呈现在屏幕上,土壤、天气状况、病虫害情况等一目了然。“依托无人机进行田间苗情巡回监测,比传统人工调查快3天,准确率达到95%以上。”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马恒介绍。
目前,南漳建有5个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监测试点,配置北斗农机智能终端数量达894台(套),与全国农技服务中心、省植物保护总站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自动传输,提升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情报。
打上“有机”标 稻米价更高
亩产375公斤!9月7日,南漳县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有机水稻测算成果,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青毫不意外,“山好水好,加上有机种植,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150斤。”
上泉坪村泉流众多、土地肥沃。2015年,赵青回乡创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休耕、种植绿肥等方式提升地力,带领村民发展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目前,其合作社种植的“香米一号”“香米二号”获有机认证,“泉水香米”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
作为“中国有机谷”核心区域,南漳全域种植有机水稻4.5万亩,绿色标准水稻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优质水稻成为南漳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挖掘绿色潜力,提升价值链,南漳成功申报全国首个低糖大米专利,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地,售价40元一斤,带动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