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咏(武汉)
卜居岭,亦名卜居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白泥湖南岸。这里是洞庭湖古岸边一块缓坡丘陵地带,湘江故道在高台下面静静流过,下行十里,是闻名遐迩的黄陵庙,是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歌大家旅行必到之处;再下行三十里,是汨罗江流域,这是屈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殉江之处。
中国当代著名词人蔡世平先生的老家就在卜居岭旁边。卜居,字面意思是“卜卦者居住的地方”,此“卜居”与屈原的《卜居》可有关系?公元前272年,屈原流放三年后,来到汨罗江流域,再也没有见到楚王,心绪迷茫时,他去一个地方问卜占卦。随后,他以《卜居》为名,成就《楚辞》名篇。屈原当年卜居的地方在哪儿?至今还是一个谜。
水何澹澹,百草丰茂。癸卯中秋前夕,这个午后,随蔡世平先生一道站在这个叫“卜居岭”的丘陵坡地。微风轻拂,目之所及,深蓝宁静的天空映照着澄澈的湖水,远处,一排排红瓦民居环湖依傍在流香荡翠的植被里,好一处人间仙境。
“诗是灵物,她喜欢干净的青山绿水。”望着湘水缓缓入洞庭,不由想起蔡世平先生文章里的这句话。
年近七旬的蔡世平先生是湘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编委。19岁当兵新疆,戍边15载。几十年间,蔡世平先生致力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旧体词”创作,在各大报刊发表有两百多首荡气回肠的“南园词”,他的词被冠以“蔡词”“南园词”。2011年,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蔡世平先生由湖南调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出任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并主持日常工作。其诗词作品被评论家称为“旧体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
曾经和一群诗词爱好者学习、讨论过他所著的《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南园词》等,细读过里面的一些文章。大家一致认为,他的落笔点,在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却以小见大,宏观地,甚至是方向性地把握住了旧体词在当今的发展。凸显了一个作家、一个词人的使命与担当。
2014年,蔡世平先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做客央视网,为大型纪录片《诗行天下》作片尾词《贺新郎 · 中华韵》,用一首词道尽中华诗词的音韵之美、格律之美、抒情达意之美。
附:《贺新郎·中华韵》
贺新郎·中华韵
蔡世平
一曲中华韵。便眼前、东风万里,人间春动。莫道江南花市早,汉子挑香卖杏。北极村、又传红讯。仄是山峰平是水,仄平平、大地千秋咏。莺与蝶,欢声诵。
诗经如露河山润。满庭芳、护肝养血,常吟橘颂。汉韵唐风梳洗遍,消却脂膏金粉。铸民魂、神雄骨俊。君看海洋蓝色里,最宜观、黄土黄河影。天地眼,乾坤镜。
近年,蔡世平先生回老家卜居岭打造了“南园读书楼”。清幽的环境中透出浓浓的书香气,二楼书架上摆满他收藏的数万册各类书籍,三楼全部是他收藏的古玩字画。楼中所有家什木件,均是就地取材于后山的樟木、榆木、杉木、栗木等杂木,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这个满是文化艺术味的“南园楼”,成为蔡世平先生以文会友、教书育人,以及当地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读书楼外,蔡世平先生正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他计划把卜居岭打造成一个文化小镇。占地数百亩的文化园区已初具雏形:坡上有参天树木;竹林听风,看竹摇曳多姿;古井遥对清塘;“丁”字形的竹木连廊“烟香庭”可同时容纳50多人来此吟诗作赋,这些词人书家的自创作品将挂满连廊;站在“饮风亭”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亭上一副楹联,“昨日即今天谁饮风情观世象”“今天亦明日我吟乐府读离骚”,道尽先生的诗情雅兴。
尽量废物利用,尽量保持原生态,每天都在工地上亲自安排布局的蔡世平先生乐此不疲,一砖一瓦他自己添,一草一木他自己栽。几年后,这里会成为一个供大家游玩的文旅小镇。
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用毕生所得回报社会,先生抖擞的精神和熠熠生辉的目光里,满是对诗词的热爱,对山水的眷恋,对乡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