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委党校 张濛
恩施州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是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蒙古族、汉族、纳西族、壮族、彝族等29个民族栖息地,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49%。土苗民族文化、古人类文化、巴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繁衍生息,可见恩施州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具有繁荣发展的巨大潜力。
01
恩施州民族文化
传承和保护现状
近年来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力度亟待加强。目前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缺乏细致规划和科学指导,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存在滞后性和单一性,导致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进展缓慢、效率较低。
(二)文化传承和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随着传统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消失,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传承越发困难。一方面,传统非遗技艺保护和发展工作市场利润较低,导致年轻人参与热情低迷。另一方面,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专项经费不足,民间艺术大师补助经费标准仅有2400元。截至2023年5月,全州被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98人,其中60岁以上占80%,民族非遗技术传承存在严重断代现象。
(三)文化品牌效益不强。目前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16项、省级名录66项,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撒叶儿嗬,各种民族文化五彩纷呈,且通过举办女儿会、牛王节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打卡,拓展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民族文化品牌效应不强,缺乏对民族品牌的深度设计、发掘和打造,尚未形成核心优势。
02
做好民族文化传承
和保护的几点思考
弘扬恩施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恩施州民族文化,是推动恩施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时期做好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科学规划,完善体制。
要及时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一方面更加细致全面地对民族文化乱解读、乱用现象精细化从严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阵地建设,为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先行条件和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民族文化弘扬基础,对振兴恩施州民族文化至关重要。目前,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三大阵地是行政单位、学校、社区、企业、乡村等公共场所。三大阵营团结协作、共同发力,潜移默化影响百姓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全面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民族文化保护机制。
(二)夯实基础,层层推进。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加强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要加强教育,制定恩施州民族文化教育整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民族工作日程,让优秀民族文化如土家语、苗语等进学校、进课堂,同时本地高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艺术课程,为恩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二要培养多层次民族文化人才,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激励机制。将文化保护工作中涌现的一批热爱民族文化事业、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在全社会进行公开宣传和表彰,并推荐到省级、国务院等相关机构,通过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激发百姓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族文化大师授徒学艺,培养民族文化后备人才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提升综合技能,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各县市民族文化工作增加人员编制,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引进人才,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三)创新方式,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如数字艺术、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的民族文化艺术业态,推动民族文化相关产业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恩施特色底蕴的数字文化精品,如纪录片《恩施命脉》,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观赏恩施的风土人情,充分了解恩施土苗民族特色文化。有效衔接民族特色旅游,深挖土苗民族文化精神实质和内涵,以文旅融合推动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恩施女儿城以“民族团结+非遗+旅游”模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年接待量最高达400万人次。有效结合文创产业发展,借用土家女儿会、摆手节等品牌效应,开发和创新土苗文化传统工艺品,如西兰卡普、土家绣花鞋垫等,充分彰显恩施地方特色,构建恩施差异化文旅商品体系,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经济收益;举办“让土苗文化潮流化”“把恩施非遗文化大众化”等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文化产品创意,抓紧品牌年轻化营销的主旋律,助力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时期展示其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