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更多有志青年回归乡野,怀揣新思维、新观念、新办法、新模式,当起了“新农人”。
上得了山,下得了地,研发新产品,拥抱互联网。这些“新农人”们投身智慧农业、智慧养殖、农村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中,带着乡村变靓,带动乡亲增收。
10月22日—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安徽等五省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最美新农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湖北启动,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罗田、黄陂、洪湖、潜江、秭归等地,挖掘当地“新农人”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振兴乡村的故事。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革新 传统产业焕新生
长江之滨,西陵峡畔,坐落着中国脐橙之乡——秭归县。40万亩橘园四季有鲜橙,126个储备柑橘品种资源,近200亿元综合产值,让一座城市因“橙”而兴。
虽说秭归柑橘种植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品种单一、扎堆上市等因素,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终于,一批带着先进技术的“新农人”来到秭归,开启了传统柑橘产业的突围,秭归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副主任曹立新便是其中之一。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学的是柑橘专业,把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理念带到湖北柑橘产区,才能学有所用、用有所成。”这个1989年生的武汉娃,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了秭归大山里的橘园。
品种单一怎么办?曹立新和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们一道,对当地柑橘品种进行改良:引进早熟品种早红脐橙和晚熟品种伦晚脐橙、露德红夏橙,让秭归基本实现全年9个月有鲜橙供应;2017年,在归州镇向家店村选种时,发现一棕色果皮脐橙,后被命名为“宗橙”,成为地方标志性产品。
山上种树,田下养虾。在潜江市老新镇秀河村,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虾稻共作立体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内,虽已过产虾旺季,该镇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科技特派员彭宣国,仍坚持每天在基地里“溜达”。
20多年前,从事水产科研工作的彭宣国响应市里发展小龙虾产业的号召,与小龙虾结缘。走访养殖户、查看虾苗长势、解答养殖难题,年复一年,彭宣国奔走在广大虾农中,推广虾稻共作技术。
“去年虾季纯收入达到了50万元,比5年前光种粮,收入翻了番!”秀河村小龙虾养殖大户徐丙珍说,在彭宣国的指导下,数以千计的虾农致了富。
“我们还在试验‘虾—稻—鳝’‘虾—稻—蛙’模式,进一步增加亩产收益。同时,探索小龙虾温棚工厂化养殖,到时候,四季都能吃到小龙虾。”让彭宣国欣慰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一线水产农技人员的队伍中,为潜江虾业增色。
在黄陂,夏小平坚持湖北本土化鳜鱼繁殖养殖技术,更优品质的鄂鳜“游”上了市民餐桌;法学硕士张宏林的百万级智能化养鸡场,不仅实现年产鲜蛋3万吨,年出栏母鸡90万羽,年产有机肥6万吨,还将养殖经验带到西藏,打破蛋鸡规模养殖最高海拔世界纪录;在罗田,退休的丁汗平回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清冷破败的苍葭冲村在全体村民的共同打造下,变成生态旅游和研学的好去处……新人的加入、新技术的运用,让一个个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延链 农产品身价大涨
四季都能吃到小龙虾,温棚工厂化养殖技术虽还未普及,但科技却早已将此变为现实。在潜江市湖耕食品有限公司,刚刚出塘的小龙虾,经分拣、超声波清洗、蒸煮等步骤,化身一盒盒预制小龙虾,填补小龙虾养殖季节性短板,随时随地皆可享用。
“这箱速冻优质龙虾尾运用新型包冰设备生产,卖得不错。”公司负责人蒋小星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家产品,“这款汤料茴香小龙虾解冻后可以直接食用,在瑞典等国家非常受欢迎,高峰时年销量能达到800吨。”
2018年,返乡创业的蒋小星,和父亲一起创办了湖耕食品有限公司,用“生冻虾尾”打开市场大门。
“生冻虾尾加工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新鲜原料的品质,商品价值是熟冻虾尾的两倍。”蒋小星介绍,2022年9月,公司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合作申报了《高品质生冻虾尾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研发项目,投产后,生冻虾尾产量将提高20%以上。
伴随机器声,在辰颐物语华中秭归电商加工产业园的农产品商品处理中心,一个个脐橙排队通过多功能一体化智能分选机,按照规格落入不同分拣筐中。
这个湖北首条5.0全自动化分选设备的引进人叫熊宜。2014年,在外经商的熊宜返乡,卖起了秭归的橙子,两年后她成立湖北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一度达到8亿多元。
2020年,为打通农产品供应链,果趣公司和水果生鲜电商平台“辰颐物语”联合投资建设辰颐物语华中秭归电商加工产业园。截至目前,已建成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农产品处理车间、1万平方米的环保纸箱研发生产中心、30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此外,园区还配备了脐橙内部品质无损检测光电分选线、自动打包封装线、冷链设施等先进设备,为秭归脐橙提供一条龙的电商服务。
如今,熊宜还在为打造一个集直播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电商物流中心的目标努力,“让农民收入稳定,让客户预期稳定,是我的心愿。”
触网 直播拓宽销售渠道
“长江的鱼,洪湖的藕,才子佳人吃了不想走。”10月下旬,正值洪湖莲藕大量上市,赵美丽的直播间内热闹非凡,购买莲藕的订单络绎不绝。
赵美丽,原名赵聪,是洪湖市万全镇人。本科是会计专业的她,放弃武汉的工作,回家和堂弟一起开了家网店,售卖当地农产品。然而,受疫情影响,网店生意举步维艰。在家人的鼓励下,赵聪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带货,同时拍摄一些荷塘实景的短视频,但人气惨淡,销量依然不尽如人意。
转机发生在2020年6月,一条雨中荷叶遮雨,品尝莲子的视频爆火。有了流量,就有了销量。“一年下来,能卖出莲藕2万多斤,菱角30多万斤。”赵聪说,现在家家户户都盼着她来收货。
在赵聪的带动下,架在藕塘边的直播间越来越多。上市季节,主播们涌进农户家中,莲藕等产品供不应求,原本2元一斤的莲藕涨到2.5元一斤,合计到每亩地里,农户可以多赚几千块。
来自秭归的“橙三代”颜勇,有着和赵聪相似的经历。立志将老一辈手中的脐橙产业做强做大的他,在2017年尝试电商,注册短视频平台账号,把秭归脐橙挂到网上卖。
同样,一次偶然,颜勇拍摄的一条“背橙客”的视频火了起来:满头银发的果农背着脐橙,在陡峭山路上艰难行走。视频发出后,播放量达3700万,点赞量达190万,直接带动脐橙销售150万斤。
截至目前,秭归县电商从业人员达6万人,网店9700多家,电商企业2600家,电商销售额达40亿元,秭归脐橙飞出大山,销往全世界。
广袤荆楚,人才辈出。在湖北,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最美“新农人”。他们用勤劳与智慧,让村口成为风口,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一场梦想与振兴乡村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