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农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王平涛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纵观历史,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这是不断深化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回顾党领导下咸宁农信社改革发展史,结合咸宁农商行改革发展实际,浅谈几点启示与思考:
启示思考一: 农信社政治本色不能褪
党管农村信用社,是做好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法宝。
农村商业银行为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地方金融机构。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必须加强党对农商行的全面领导。省农信联社党委不断完善健全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压实各级农商行党委的政治责任。克服和改变轻党建、重业务的“两张皮”倾向,形成党委抓大事、谋大事、管总的统筹格局,用改革的谋略,解决改革中的难题。健全决策议事、督查考核机制,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农商行党员干部队伍,全面提高党组织领导农商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党建引领下,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行,坚决惩治金融腐败,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
启示思考二: 农信社支农方向不能偏
服务“三农”是农信社性质宗旨的根本所在,是农信社初心使命的责任所在。
咸宁农信社改制成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变化,作为省政府直管的地方性股份制合作金融企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商行发展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进步、农民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放到社会经济发展总格局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并给予农商行政策支持;农商行牢记服务“三农”宗旨使命,坚守定位,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立足职能定位“三农”服务方向,开展小微涉农企业等直贷业务。
农商行支农方向不能偏,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责无旁贷。在做好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对农户、返乡创业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首贷户。加大对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各类主体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出实招做大做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启示思考三: 农信社“挎包”精神不能丢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农信人形成了“草鞋”“挎包”精神。
一双双草鞋,一个个小小的挎包里,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装满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希望,也满载着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与支持。“挎包”“草鞋”已成为那段峥嵘岁月农信人的一个时代符号与象征。“挎包”“草鞋”精神的内涵实质是: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服务群众、勤俭办社、公私分明。人们亲切地称信用社是“挎包银行”。
“挎包银行”与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感,也是一代代农信人奋斗历程所形成的实践创造,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锻造的精神财富,孕育了弥足珍贵、代代相传的农信“挎包”精神。
新时代引领新征程,时代在变,农信社“挎包”精神不能丢。只有不断丰富农信“挎包”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凝炼新的“挎包”精神谱系,让其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新时代光芒。农商行传承“挎包”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经营金融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打造升级一系列信贷、存款产品、营销工具。如带装备下乡进厂,一个挎包、一个平板、一套申贷资料就可以开展整村授信,当好小微金融店小二,打造乡村振兴主办行。这些也是践行“新挎包”精神所赋予的新内涵。
启示思考四: 农信社“做小”定力不能变
咸宁农商行发展“块头”大了,但做小做散微贷的定力不变。
从2020年开始,咸宁农商行由董事长主持组织17期小微金融论坛,县农商行董事长、行长和分管微贷副行长参加讨论,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通过建设清廉农商行,对传统贷款持续进行剖析,深刻认识传统贷款的弊端,宣传微贷“一杯水”原则,发挥广大干部员工做优、做强微贷的作用。宣传最美微贷人的工匠精神,激发广大干部员工主动拥抱微贷,做优微贷的积极性。采取平行作业、简化手续等方式,做到“五个迅速”,即“迅速响应、迅速受理、迅速调查、迅速审批、迅速放款”,并实行限时办结,不断提高微贷效率,把高效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农商行仍要做小做散微贷,才能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到2023年三季度末,咸宁农商行系统微贷客户数达到94855户,占贷款客户的74%,户均余额为24.4万元,这些微贷客户是390名客户经理不辞辛苦营销做出来的,客户数覆盖了常住人口的4.9%,覆盖了13.7%的家庭,累计支持了15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的就业创业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