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杨宏国散文集《行走的村庄》之解析

散文集《行走的村庄》是一部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没有喧哗,没有煽情,更没有人为地拔高生活,写的都是曾经主动或被动的生活际遇,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日常生活。尽管这些生活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漆树里这个村庄还在,村庄就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读者可以毫不费力从村庄回忆曾经的生活,抚摸曾经的幸福和伤痛,从而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和对世界五味杂陈的情感。笔者在与书名同名的单篇散文中,读到作者以抒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也抒发了村庄的植物动态,抒发乡邻们对于村庄的感觉,其中重点是通过摘迎春树花蕾这项活计,写出了父辈在贫困日子里的挣扎感。父辈用摘下来干花蕾换来的零钞,“是换救命的苞谷,是换下种地的化肥,还是做孩子的学费?这是一个深奥的生活算术题”。村庄的贫困,可见一斑。

《行走的村庄》这部散文集的叙事部分大部分是写人物的,即使是写物象的篇什,也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人物散文非常难写,需要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人物精神画像,杨宏国就有这样的写作实力。杨宏国笔下写的是乡村人物群像:有乡村万元户,有教书匠,有油漆匠,更有他挚爱的亲人们。散文《当年万元户》就写出了一个生活富裕了以后,并不忘回报乡村的典型人物,这与许多人一旦富裕就马上变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位万元户是作者家族内的叔叔,这位名叫幺幺的万元户是这样勤劳致富的,“在完成好兽医站分配的劁猪任务外,还喂十几头猪,种几十亩药材和十几亩庄稼”。这位本家叔叔富裕以后,对村庄里的乡亲这家帮一点儿,那家拉一把,包括作者本人上大学需要积攒学费,本家叔叔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作者之所以写幺幺这个人物,寄托了他的美好社会理想,即是每个人都有爱心,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用爱心支撑起生活的主旋律。

笔者发现杨宏国写散文,基本遵从中国传统散文的写作格局,讲究篇幅短、意味长,讲究主题凝聚不分散。比如他在散文集的第三辑,这一辑隶属于“感悟”类散文,写得都比较精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两千字,其写作特点大部分是开门见山,直抒己见,并不拐弯抹角,同时,他讲究做好文章开头,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简练,代入性强,从不拖泥带水。他的散文题目也做到了言简意赅,能起到鲜明的点题作用。散文短,也能承担深刻的思想,这对当代许多作家写散文,动不动就写上万字或者几万字,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杨宏国的散文集基本上是叙事的,偶尔也发些议论,这些议论性的小品文汇集在这部散文集的第三辑。在第三辑中,作者无论是写人写事,都采取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借助于他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借助安丽芳的《施南往事》展开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但态度至关重要,对于曾经的苦难是积极消化,还是消极抱怨,作者倾向于不抱怨,这就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溶解怨气,使得读者受到启发。作者有不少篇章涉及饮食文化,比如《安心暖胃热干面》,对武汉的热干面不仅描写了其丰盈的味蕾感觉,重要的是升华了武汉热干面的品质,“是唯一不带肉腥的素面,可见不施粉黛、素颜出世的朴素和清新,往往最能拨动我的心弦”。生活有得有失,作者由于小时候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造成了若干味蕾上的缺憾,所以他在多篇散文中写到了吃,写人的味蕾。除了在叙述类散文中写吃饭带来的欢乐,还专门在散文《人生三味》写到了味蕾这个话题,可是,人生是什么味道呢,“是酸甜苦辣麻与咸甘淡辛辣的满汉全席,还是鲜美醇厚油腻与清香甘甜香辣的大杂烩?”这一切当然由舌尖儿去体味。但是,对于人生的感受不能依靠舌尖,而是依靠整个身心,即是作者表述的人生三味:泥腥味、汗渍味、烟火味,需要用一生去品尝。

杨宏国选《行走的村庄》作书名,应该也有其匠心,即人在城市,不忘乡村,人居喧闹之中,不忘安静,因此把乡村当做自己成长的根。杨宏国从事消防救援工作,在一个地方指挥一支消防救援队伍,可以说,确实为当地的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当地的经济保驾护航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做好工作,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但他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成绩,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身在其位,必谋其政。杨宏国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文心盈然,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感悟,虽然文章不长,也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而且有的作品还获了奖,在此,笔者祝福他越写越好。

(2023年11月26日于西山书屋)

--> 2023-12-30 ——杨宏国散文集《行走的村庄》之解析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58363.html 1 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