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踩高跷

前方(天门)

踩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扮演者往往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高跷,我们乡下,俗称高脚花鼓子。上世纪70年代,小伙伴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屋后,都有一片竹林。小伙伴们在自家竹园砍来竹子,自制高跷。两根长长的竹竿,通常两人高,火口粗,在两根竹竿约人的膝盖高处,用麻绳各绑一根一米多长的短木棍或竹棍,供踩高跷踏脚。

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而我们小伙伴们则是以武为主,文武兼备,以游戏为主,技艺为辅。踩高跷首先是保持平衡性和稳定性,以至熟能生巧,达到娴熟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家乡人通常叫“踩高脚花鼓子”,故有“花鼓子”(地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意味和戏份。

“踩高脚花鼓子去啰——”随着一声吆喝,小伙伴们便跃马扬鞭,倾巢出动。踩高跷是我们儿时的一大乐趣,一大技艺。一群技艺高超的高跷人,金鸡独立,大鹏展翅,阔步向前,或竞走赛跑,或打斗追击,趾高气扬,花样多变,高招迭出,精彩纷呈,险象环生,惊险刺激,博人眼球,动人心魄。

雨雪天,高跷可替代雨靴出行、玩耍,脚不沾地,防滑防湿。上高跷时,选择有利地形,人站高处,高跷撑低处,跃马上跷,脚踩横木,手臂握夹竹竿,居高临下。

我们乡下,说到某人身材高大,人高马大,往往将其比作“高脚花鼓子”或“高把灯笼”,那擅长踩高跷的人就是高跷高人高手,超人达人。

矮子踩高跷——取长补短,小孩扮大人——以小充大。高跷竹脚发出笃笃笃的节奏声,和着小伙伴咯咯咯的欢笑声。一个个“矮高人”,一群群“小大人”,胆大心细,技艺高超的高跷人。踩高跷是集体操、杂技、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游戏,小伙伴们就是集体操、杂技、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的高人。

--> 2024-01-03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58838.html 1 踩高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