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春到田头万象欣

犁铧翻开泥土,种子播下希望。惊蛰已过,天气转暖,荆楚大地进入春耕大忙时节。放眼望去,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万物在春色中次第“耕”新,一幅春和景明、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景在田间地头徐徐绘就。

农资储备有保障

春耕时节,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的恩施神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肥料生产车间内,机器满负荷运转,工人紧锣密鼓地将化肥装袋,码送至仓库。

“今年开工比往年早,实行两班倒,全力保障春耕肥料供应。”负责人陈洪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有机化肥,年产量8000吨,产值超2000万元。

在晓关学军农资经营部的库房和门店里,肥料、农药、种子等摆放整齐,农户杨金萍正在选购,门店负责人龙学军耐心介绍各类化肥的优点和价格。

“为满足农户春播需求,从去年10月开始,店里准备了大量的化肥、种子、农膜等。”龙学军说,目前销售最好的是复合肥、氨基酸等小包装肥料。

宣恩县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科学调度,线上加强农资经营许可证审核,严把农资经营入口关,线下加大从业人员培训,优化农资经营队伍,引导做好农资储备,全方位做好后勤服务。

“我们采用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紧盯重点产品,检查重点门店台账是否健全,抽检销售产品是否合格,店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宣恩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1日起,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深入农资市场、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场)户、兽药饲料经营商店等场所,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向利雄 李小平)

农机上阵麦管忙

惊蛰时节农事忙,眼下,枣阳市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

在鹿头镇龙窝村,枣阳市金铁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三台无人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为小麦喷洒叶面肥。

熊集镇后营村的麦田里,农户张成林正熟练地操作着一架载有100斤肥料的无人植保机施肥作业。“一个小时能播撒两三百亩肥料,施肥和打药速度差不多。”张成林去年投资6万元购置这台多功能无人机,通过简单调换药箱和肥料箱,便可轻松完成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枣阳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以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市全年粮食总产的近四成。今年,枣阳在田小麦面积达147万亩,较上年扩大0.31万亩。

“全市当前在田作物面积165万亩左右,春播作物面积80万亩左右。目前全市种子货量充足,春播春管化肥农药货源充足,价格平稳。”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重波介绍,为做好春耕备耕生产,农业部门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定期组织农机作业合作社对机手开展培训,检修保养农机具,为整地播种飞防质量提供保障。(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聂慧达 马红梅)

飞防作业效率高

伴随着“嗡嗡”的旋翼转动声,5台满载药液的植保无人机在油菜花上方来回穿梭,喷洒药物。

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陈集村,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正组织恒创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油菜病虫害统防统治,利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

“速度快,效果好,省时又省力。”村民陈望同的35亩地,今年全部使用飞防喷药。“人工一天只能喷10亩地,无人机飞防一天可以喷60亩地。”

掇刀区油菜种植面积共有20多万亩,由于前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油菜受冻情况较重。对此,区农技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油菜项目,在油菜即将进入开花期时,通过飞防服务施加叶面肥,促进其早发快长。

“今年,全区在项目中争取到3万多亩的油菜飞防作业,两周内就能完成。”掇刀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晔介绍,农技部门将根据油菜田间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菌核病的发生和发展,酌情开展第二次防控。(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蔡丹丹)

耕地轮作 增收有望

春光正好,阳新荆头山农场湖园合作社基地内,农户采用“稻-油”“稻-麦”新型种植模式,助力农作物增产增收。

近年来,该农场积极探索推行新型种植模式,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方式逐步优化升级,形成耕地轮作与保障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良好互动。

此前,荆头山农场水田面积114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及田埂等面积约1700亩,存在产业单一、土壤耗损大、农户收入低且不稳定等弊端。

2015年,在外务工的陈平返乡创业,与当地几位种植能手和大户一起,成立湖园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经营。2022年起,合作社大胆创新,推行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目前,合作社拥有种植面积5700亩,其中流转周边土地4000余亩,建成黄石首家北斗示范基地,育秧服务面积超万亩,实现全程机械化育秧、插秧、飞防植保、收割、销售,社会化服务面积27000亩。

“通过推行‘稻-麦’‘稻-油’新型种植模式,推广种植龙稻3号、未两优等新品种2800亩,实现了水稻、油菜、小麦增产增效。”陈平介绍,油菜亩产从100余斤增至300斤,小麦亩产从400余斤增至700余斤,夏收作物的纯利润达30余万元。去年底,合作社通过流转冬闲田,扩大种植小麦4000亩、油菜1000亩,预计今年将增收100余万元。(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贺介飞 陈为为)

“田大夫”垄上调“麦象”

“‘田大夫’来啦!”一大早,应城市天鹅镇八里畈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小麦种植大户奔走相告。

一个月前,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天气,打乱应城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节奏,应城义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2700亩麦苗也受到影响。“麦苗叶子受冻,制造、储存养分的功能会减退,就好比人免疫力减弱了,会生病。”公司负责人李定刚忧心忡忡。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主动找上门,为麦苗把脉开方,为义友公司和当地村民制定补救方案,村民都唤他们为“田大夫”。

照方抓药,义友公司的小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过来,“田大夫”的名头就此传开。

自春耕备耕开始以来,经“田大夫”调理“麦象”,仅天鹅镇一地,恢复正常长势的小麦达2.1万亩,占当地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6.96%。“有了‘田大夫’的科学指导,我对今年小麦的收成很有信心。”李定刚说。

如今,天鹅镇小麦恢复正常长势,“田大夫”又活跃于义和镇、黄滩镇、杨河镇、三合镇等应城小麦主产区,讲解当下最有效的小麦田间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开展指导,助力小麦保产丰产。(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王琦 冯璇 孙缙)

协会“做东” 专家授课

3月12日,宜城市板桥店镇胡咀村,宜城市活水甜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

社长单先兰家的小院内,一张大圆桌,大家围坐一堂。村红薯协会“做东”,邀请来自天津的土壤营养研究员周丽华授课。

从选种育种到抗病毒防虫害、田间管理,3个小时的培训,种植户们受益匪浅。“科学的种植管理和土壤营养调配,可以有效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周丽华说。

胡咀村自2000年开始种植红薯,随着品种更新、品质提高,价格不断上涨。2013年,合作社成立,周边掀起红薯种植热潮,2023年社员已发展到300多户,带动红薯种植面积10万余亩。今年,经市场调研,村红薯协会决定引进鄂薯系列、济薯系列、人参薯等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次交流会,帮我们解答了很多误区,对于提升红薯种植技术有重要作用。”红薯协会会员朱家成对周丽华的授课高度认可。(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钟军 李锋 孙静)

“峡州早”应时上市

特优茶每公斤超6000元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文凯、通讯员陈相予、胡中雪)3月11日,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三峡茶谷满眼新绿,以“峡州茗品香 早茶出夷陵”为主题的“湖北早市茶之乡”太平溪第三届早市茶开园仪式热闹举行。

茶百戏表演、农特产品展销、茶园游园闯关等活动,吸引网络直播达人、茶叶企业代表、周边茶农等300余人参与。

斗茶大赛上,省、市、区级茶界专家按照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审评指标,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碧水云尖茶叶专业合作社斩获一等奖,所制茶样现场竞拍出10500元200克的高价。“我的茶能被大家认可,非常荣幸,这主要得益于三峡早茶基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对加工工艺的严格把关。”合作社负责人王军介绍。

相较于全国大部分茶叶主产区,太平溪镇早市茶基地种植的早熟茶种,可以提前15到30天采摘。“这里的早市茶品质好,鲜叶价钱也高,100多块钱一斤。”茶农杜蓉三说。

近年来,为做好“早”字文章,夷陵区确定“峡州早”为坝库区主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每年2月下旬开采。

“早市茶芽叶鲜嫩、香气鲜活、口感醇爽、营养丰富,备受茶商青睐,在抢占市场先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价格优势,特优新茶每公斤能卖到6000元以上。”太平溪镇党委书记裴开元介绍,将深度打造“宜昌毛尖·峡州早”公共品牌,坚持以“早”为特色,以“好”为标准,推进茶旅融合,擦亮“湖北早市茶之乡”金名片。

提品质 鱼子酱推迟一年上餐桌

初春时节,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生态鲟鱼养殖场,数百个鱼塘一字排开,饲养员精心管护,投喂饲料,安全员来回巡查,检查水质。

“这批达氏鳇,是2010年的鱼,像那条就有两三百斤。”湖北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负责人赵麟说,一定年份的鲟鱼能产自身体重10%的鱼子,鱼子酱每克能卖到15元,为提高品质,公司决定推迟一年这批170多尾鲟鱼鱼子的采收,总价值2000余万元左右。

汾清河穿境而过,水量充沛、水质清澈,中坪村发展水产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吸引了浙江企业来此,总投资3.5亿元,占地300亩,建设鲟鱼养殖基地。

“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共养殖鲟鱼160亩7.5万尾左右,长势良好。”赵麟说,二期工程预计今年五六月动工,明后年将全面建成。

今年34岁的周婷,原来在广东一家外贸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基地建成投产后,她应聘到公司做财务。

“我在这里工作了2年,每月工资到手有4000多元,还能照顾小孩、老人,我很满意。”周婷说。

“目前公司已吸纳就业20余人,待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吸纳就业1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赵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艾德雄 邢忆星 张安琪)

藜蒿抢“鲜”上市

春日暖阳下,沙洋县李市镇光芒村沙洋光馨蔬菜专业合作社内一派忙碌景象,合作社种植的藜蒿迎来采收期,十余名工人忙着收割、称重、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光芒村藜蒿种植面积超千亩,占李市镇总面积一半以上,是远近闻名的藜蒿种植大村。今年,该村预计产出高品质藜蒿150万公斤,产值达750万元。

藜蒿,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野草,如今是各大餐馆、小吃店的热卖菜。“藜蒿炒腊肉”因脆嫩的口感,备受吃货追捧。

该镇另外一个村——联盟村,同样看准这一商机,发展藜蒿种植。预计藜蒿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

田间藜蒿绿浪翻涌,长势良好。联盟村党支部书记孙昌洪介绍,藜蒿种植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联盟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外地经销商签订订单合同,藜蒿的采摘、剔叶全部由本村村民完成,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周刚 朱秀晖)

图①:应城市天鹅镇八里畈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内,农技专家上门“义诊”。

(通讯员 冯璇 摄)

图②:湖北省茶业集团秭归基地——杨林桥镇千亩茶园正式开园。(通讯员 谭青青 摄)

图③:在英山县南河镇福辉农场,县纪检监察干部了解春耕备耕情况。

(通讯员 吴顶 缪清清 摄)

图④:远安“挎包警务”田间地头护春耕。(通讯员 李开明 摄)

图⑤:高铁从兴山县城呼啸而过,与四周花海相映成趣。(通讯员 李明 摄)

--> 2024-03-16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67354.html 1 春到田头万象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