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胡俊涛 通讯员 向继华 陆龙兵
4月13日,迎着晨光,记者从竹山县城区出发,沿霍河溯流而上,近见水清石出,远听林深鸟鸣。
霍河又名秦口河,源头位于房县门古寺镇,干流全长103公里,在竹山县境内流经深河乡、文峰乡、城关镇3个乡镇10个村,于城关镇霍河口汇入堵河。
“去年底启动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变化。”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徐东拿出工作清单,目前拆违治乱、污水管网改造等工作已完成85%。
效果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以前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在建了三格式化粪池,污水通过分解、发酵、杀菌等流程后,可直接灌溉。”城关镇二道坊村村民张绍勤指着长势喜人的菜园说。
“治理不能一刀切,必须分类施策。偏远村庄,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在相对集中的村庄,新增土壤地下渗滤处理系统;临近城镇的村庄,则采取集中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十堰市生态环境局竹山分局副局长万勇军介绍,在深河乡、文峰乡、城关镇还新增3处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检测pH值、水温、溶解氧、浊度、氨氮、总磷等参数。
在治理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拆除乱搭乱建。霍河流域各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将拆除违建、清理河道、植树等项目赋予积分,让村民成为主人翁。
“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家的事,当然要主动参与。”村民陆龙武拆除违建的蔬菜大棚、猪圈,准备专心经营绿色农业,现在每天可生产茶叶600至700斤。
“要围绕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的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划、分步骤实施,拆一批、建一批、栽一批、测一批、清一批、黑一批、美一批。”作为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提出“七个一批”行动指南。
一子落,满盘活。目前,治理霍河流域的3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拆除私搭乱建82处,清理腾退违规用地1.1万平方米,改造三格式化粪池380个,疏浚河道2000米,发动农户植树2.3万株,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竹山后花园雏形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