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花朝节里的软萩粑

倪金元(罗田)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在离家七里的地方上小学。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母亲总让我带十多个软萩粑送给老师,“分配”原则是,班主任三个,任课老师每人两个。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山乡民众,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花朝节送软萩粑给老师品尝,是千百年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饱含乡亲们对辛勤园丁的一片深情。老师们也深解其意,一般也不推辞,欣然收下。

软萩是罗田山区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蒿类植物。每年惊蛰节一到,阵阵春雷吹响万物复苏的号角,草木萌动,鸟鸣虫唱,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广袤的山冲、平畈的稻田里,一棵棵软萩探头探脑地冒出来,嫩嫩的绿叶儿上长着一层白白的绒毛,有种纤尘不染的柔美,并散发出微微清香,沁人心脾。

临近花朝节了,母亲邀上同村的婶婶们,手挎竹篮,走进稻田,一边说笑,一边采掐软萩。她们弯下腰,或干脆蹲着,极有耐心地寻找棵大叶肥的软萩。软萩不是整棵都能食用,要采上端的嫩茎和几片叶子。这样做出的软萩粑才鲜爽可口,回味绵长。

将刚采的新鲜软萩叶漂洗干净,捞出放进筲箕中滤干水后备用。再将上好的糯米用水浸一天,水中还要放一把镰刀或旧菜刀,相传能驱邪避毒。糯米浸泡好后滤干水,用石碓舂成粉。母亲和奶奶分工合作,母亲舂碓,奶奶筛粉,筛好的糯米粉又白又细。留一少部分糯米粉在碓臼里,将清洗晾干的软萩倒入一起舂碎,形成软绵绵的软萩与糯米粉混合的团子。

母亲将团子用温水将其稀释成浆糊状,再按比例倒入糯米粉揉搓,揉好的萩糯团泛着浅浅的青绿色,十分好看。扯下一坨,稍稍捏成“小窝”状,把黑芝麻拌糖、红绿豆沙、葱花炒蛋、腌菜腊肉丁等不同的馅,放进“小窝”里,将“小窝”捏拢封口,双手合掌轻轻按平,顺势放在烧热的铁窝里烙熟。灶里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掌握火候十分重要。这样烙熟的粑才表面酥脆,香中带甜,清香糯润。

花朝节吃软萩粑,像过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千百年来在罗田山乡绵延不绝。左邻右舍总会将做好的各种花色的软萩粑互送,互相评品,都怕比输了,可谓是一场软萩粑“赛事”。

随着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风又兴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时令小吃软萩粑又“俏”了起来,罗田乡村一些专业合作社抓住时机,广泛发动群众采掐软萩,建立加工作坊,并将真实的制作过程“晒”在直播镜头下,生产各种特色馅的软萩粑,通过电商销往各地。一些远离家乡的罗田游子通过网购重温家乡的风味,品味到浓浓的乡愁,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不少。

年年花朝节,岁岁软萩粑飘香。

--> 2024-04-24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71480.html 1 花朝节里的软萩粑 /enpproperty-->